您的位置  家电产品  电视

促进建筑遗产良性有序传承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1-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传统农村的自然村落正加速消散。但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方面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又要探讨如何保护古民居,促进建筑遗产良性有序传承,这已成为需要深思的问题。

  “对古民居的保护不仅要动用高科技手段,还要实行活态保护。”古建保护专家、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阮仪三日前在上海闻道园举办的古民居文化传承及活态保护座谈会上表示,对于还未恢复建造的古民居原材料,也应提供相对稳定的存储环境。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居平表示,古民居是中国人的传统住宅,体现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其中蕴含的文化艺术极高。古民居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中国之美。由此,留住古民居也是留住了“中国文化的根”。

  阮仪三认为,注重真实性、整体性、可读性、永续性、独特性是老房子收藏保护的最高境界。他坦言,实在非拆不可,可以异地保护,花工夫拆,给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编上号。收藏学专家祝君波则表示,异地收藏和保护并非上策,但比之于“毁”,也是一种妥协的办法。

  “收藏古宅的初衷不仅源于对徽式古建筑的喜爱,更出于对老宅飘零凋敝现状的痛心。”谈及修缮古民居的实践,闻道园创始人王卫表示,安徽乡间有大量古民居,但在农村修复一幢稍有规模的古宅所需的费用,凭当地人的年收入无力承受,所以一些古宅或受潮霉烂,或坍塌废弃。为了尽可能多地保留这些古民居,王卫斥巨资收藏别人眼中的“烂木头”。

  王卫告诉记者,很多古民居在被收藏的时候已然破败不堪,甚至已经倒塌。不少古民居或被白蚁蛀蚀或被风雨侵蚀,毁损严重,有些古民居只剩下主要构件。在王卫看来,每一栋古民居都是不可再生的财富,不仅记载着历史变迁,更饱含文化传承的价值。王卫将这些当地人眼中的“废物”,一件不落地运回上海,或者按原貌维修重建,或者经防腐、防蛀处理后暂时保存起来,逐一恢复原貌。

  如今的闻道园,已经成为古建筑异地保护的典范,其间错落有致地伫立了数十座古色古香的徽州老宅、古桥、古亭、戏台……庭院里,房间里悬挂、摆放着匾额、家具等“老物件”。清代咸丰九年的永济桥、道光八年的状元楼、乾隆年间的雕花楼……在这里完好地保存着。王卫告诉记者,目前园中仍有包括明代大夫第、明代金丝楠木翰林院、清代大祠堂等在内的百余栋古民居原材料仍静待搭建。

  “这些民居有的成为画院书院,有的将成为大师工作室。”王卫说,重生的古民居在现代人的使用中得到了最好的保护。谈及未来,王卫期待一栋栋古民居逐渐恢复修建,古建筑艺术重焕光彩。(经济日报 记者 李治国)

原标题:促进建筑遗产良性有序传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