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躲不过的那场购物狂欢
双十一,正逢七年之痒。2009年的双十一元年,淘宝商城的单日交易额达到5000万元。到了2014年,各大电商和转型中的电商,也发现了双十一的美妙之处:苏宁易购双十一截止到下午18点,自有商品销售件数同比增长487%,开放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735%。京东商城和拍拍网2014年双十一共售出超过3518万件实物商品。而天猫,这一天,交易总额为571.12亿元。(11月10日中国广播网)
天量的“剁手党”,爆仓的购物篮。彻夜未眠,血拼到底。这几日,各种与双十一有关的新闻或绯闻,妖娆绽放在媒体之上:比如“四川快递总量预计破亿”、又比如“北京逾万辆快递车将刷上天猫”、再比如“阿里天猫交易额预测破800亿”……满眼缤纷的购物宣传招贴,就像美国的“黑色星期五”一样,双十一在中国,也是一个“买买买”的大日子。
双十一到底是疯狂不停步,抑或是迟早穷途末路?这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一方面,我们希望购物节能拯救疲软的内需。最好应验了马云先生的那句线年中国将进入内需时代”。因为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与之对应的,是下面这组令人稍感宽慰的数字:在这个6.9%当中,消费拉动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出0.2百分点;消费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也达到58.4%,高于去年同期的51.2%。消费动起来,生产才能“停不下来”。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规律。
另一方面,我们又担心集中消费透支了国人消费能力。稳态的消费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双十一太过火爆,就像“前后一天不吃饭、光顾着中间吃顿自助餐”一样,暴饮暴食,易伤身体;同理,消费上的放量激增,如果以很长一段时间的消费疲态为代价,你就很难说这样的数字神迹,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失大于得?好比人来人往的客运市场,人为创设了一个挤破脑袋的“春运”,热闹倒是热闹了,满地狼藉与水泄不通之后,到底留下了什么呢?双十一对物流的考验、对仓储的倒逼,乃至对品牌合理利润的碾压,确已成为需要正视的价值议题。
不过,反思归反思,谁也挡不住电商对零售格局的重塑与建构。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网上零售市场,电子商务收入达439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GDP值的7%。这个时候,我们除了躲不开那场狂欢,还躲不开两个追问:一则,消费者当真得利了吗?这个问题对应着竞争秩序与交易公平。低价是好事,但无底线、无下限的低价,从来不过就是涸泽而渔的代名词。电商之战,在于价格;价格之争,在于成本。没有成本层面的铺垫,光鲜的低价底气何来?二则,线上会重蹈线月,《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发布,随后,又有了《关于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的提醒书》。购物狂欢的背后,是秩序与规则的博弈。如何在狂欢中厘定边界、廓清是非,职能部门已然开始警觉这个问题。
双十一自然是一场商战,但于2015年的中国经济而言,亦是产业调整之战、消费信心之战。在热闹的暖场戏与喧嚣的交易量之外,我们应该还有更多的利益关切点。(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