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力争明年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评审并授牌
目前,成都作为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获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城市,正在通过对标36大项创建指标全面补短板、提质量,充分示范引领全国超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在2020年通过生态环境部评审并授牌——这是昨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的。
据了解,成都市在2013年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2014年7月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辖区内温江区、双流区等14个区(市)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区、市),全市193个乡镇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村创成国家级生态村、51所学校创成“环境友好型学校”、61个社区创成“绿色社区”、16个教育基地创成生态环保教育基地,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下一步,我市将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构建“一对一”负责、环环相扣的责任落实体系,对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指标,努力达到各项指标要求。
从工作推进情况看,我市从完善体制入手,编制《成都市实施“东进”战略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实施方案。同时明确环境保护职责分工,将区(市)县、市级部门生态环保考核指标权重分别提高到20分、15分,并设立了乡镇(街道)环保机构,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将环保监督网格管理延伸到基层的城市。
在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我市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今年截至9月15日,全市优良天数201天,优良天数比例77.9%,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城市中排名11位;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626”工程,1—8月,地表水水质总体呈良好,Ⅰ~Ⅲ类水质断面91个,占85%,同比上升12.1个百分点;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与此同时,我市强化源头严防。出台“环评改革十条”,强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今年1—8月共环评审批备案1738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799.57亿元,对全市火电、造纸等22个重点行业发放了排污许可证。并倒逼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使单位GDP能耗、水耗、污染物输出不断降低,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58.78%。本报记者 缪梦羽
- 标签: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