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样消灭“以药养医”的?
【编者按】日本建立现代医疗制度、实现医药分业经历了一段很长的过程,通过建立全民参保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切断了医生和药商之间的利益链条,通过政府确定药价,药店的利润在一定限度内得到保障,医生和药剂师凭借专业技术名利双收,患者得到良好的诊治服务还减少了支出,日本在医药分业上的成功,对我国下一步深化改革具借鉴价值。
本文发于经济参考报,供行业人士参考。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深化医疗制度改革,提出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的目标。如何顺利将医疗与药品行业剥离,并理顺补偿措施、促进两个行业发展的制度,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日本建立现代医疗制度、实现医药分业经历了一段很长的过程,通过建立全民参保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切断了医生和药商之间的利益链条,通过政府确定药价,药店的利润在一定限度内得到保障,医生和药剂师凭借专业技术名利双收,患者得到良好的诊治服务还减少了支出,日本在医药分业上的成功,对我国下一步深化改革具借鉴价值。
建立覆盖率超99%的医保制度
自古以来,日本和我们一样用中医疗法望闻问切、制剂针灸。中医至今在日语中仍被称作“汉方医”,为此,早在明治维新初期的1874 年,当时的日本政府就已经在医疗制度纲领文件《医制》中提出要实现“医药分业”。
但这一目标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实现。即使在二战后美军托管时代再次提出“建设现代医药制度”的目标,也仍未取得进展。那时的日本,医药费用奇高,而且药品安全事故频发。甚至连当时的美国驻日本大使都在手术中遭受输血感染,并最终死于感染引发的并发症。
在日本,“医药分业”过程如此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日本民众沿袭千年的传统看病习惯,没有明确的医药分离意识。二是具备接受医院处方资格的药店寥寥无几,无法满足患者抓药的需求。三是长期存在的“以药养医现象使医生和药品之间形成了坚固的利益链条。由于患者在医、患、药三方的关系中处于弱势,日本政府在1957 年整合了包括二战期间战时保障机制、战后农民健康保险等多项现有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了强制全部国民加入的“国民健康保险”。
根据国民健康保险的规定,凡日本公民,必须于户籍所在地加入国民健康保险,缴纳保险金额度与个人所得税金额成正比。此后再到医院看病,个人只需承担诊疗费和医药费的50%。这一制度经过数次修改,到今天,个人承担的费用已经降到30%,保险范围也从日本公民,扩大到了在日居住的外国人,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留学、工作在日本的中国人。
除了个别流浪汉,日本超过99% 的人口已经全部纳入国民健康保险的管理中,号称覆盖率世界第一。医院和药店只能向患者收取30% 的费用,其余必须向政府和大型保险公司收取。
如今,日本国民享受着非常高的医疗福利,医疗负担在日本远远没有成为一座大山,即使是穷人或者无家可归者,无力参加医保,政府也会为其买单,也不会因没钱治疗而被医院推出或者病死街头。
让医生凭医术挣诊疗费
在切断了医生和药品供应商之间的利益链条后,日本政府采用了一项建设性的措施,使得医生这一行业,成为全社会敬仰的高薪职业。
如今在日本,患者求医的基本流程是:第一步,患者到医院前台出示保险证,领取一张满是表格的诊疗卡,排号等待医生就诊。第二步,医生在对患者完成诊疗后,开具处方,同时还要在诊疗卡表格中标注所进行的具体诊疗项目及费用。第三步,医生将诊疗卡和处方交给患者,患者将诊疗卡交给收费处,缴纳30% 的诊疗费。第四步,患者拿着医生开具的处方离开医院,前往任意药房交给药剂师。药剂师依据处方抓药,收取药物标价30% 的药费。
通过这个流程可以发现,在日本,医生已经成为纯粹的诊疗师,其行医收入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实施诊疗,填写诊疗卡,从而获取相应的收入。然而,单纯依靠诊疗,怎么能保障医生的收入呢?
日本政府为此采取的措施其实很简单:将医生划入高级技术服务行业,大幅提高医生的诊疗报酬。1974 年2 月,当时的日本厚生劳动省将医生开具处方的报酬提高了67%,同年10 月再提升4 倍达到年初的8.3 倍。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举措,1974 年被称为“日本医药分业元年”。到了1990 年,医生的诊疗报酬已经比30 年前提高了12 倍。
大幅提高诊疗报酬后,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药变成了医术。医术高超、具备服务精神的医生,被患者预约的次数就会增多,收入也会随之提高。医生的收入、社会地位自此与其医术形成正比。
政府定药价防止药店赚取暴利
日本政府一直在探索控制药价的有效途径。直到1992年,日本政府出台了有效控制药价的政策。这项政策规定,由政府来规定药品的基准价。前提是将药店从医院剥离,作为独立的行业扶植发展。
1990 年,日本全国共有药店36670 家,到2009 年3月已发展至53304 家。不仅如此,在政府的协调下,大部分药局已经从出售非处方药的小店,发展为拥有药剂师、根据处方出售药品的资格。这种进化不仅来自政府对药品供应的调控,更在于一个专门性人才
- 标签: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