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药的投资逻辑,是“呵护”还是“挑剔”?
【编者按】在国产新药“短缺”的时候,从上游药监到下游医保都是“呵护”的扶持态度,即使性能并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新药也能在国内获批上市和放量成长;但随着创新药供给不再稀缺,甚至部分领域的新药研发出现过度竞争的时候,“呵护”自然就慢慢变成了“挑剔”。
本文来源于雪球,作者青侨阳光;供行业人士参考。
1、当新药趋势已蔚然成潮,创新药研发已成市场共识
2011年以来,国内制药行业逐渐进入创新驱动的时代。这背后是供给和需求相互影响的结果:医药对政策高度敏感,而对政策制定者来说,随着医保扩围红利动能的衰竭,通过推动创新是继续提升民众医疗获得感的必然之选。
与之相应的,2015年开始药监局在创新药的上游准入上推动了药审改革,2018年开始医保局在创新药的下游支付上推动了支付改革,这些改革都对新药创新构成了激励;同时,药监局推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而医保局推动仿制药集采降价,则进一步提高了药企的创新意愿;在此基础上,患者本身追求更好治疗的需求得到持续释放。与此同时,人才和技术积淀持续快速改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是越来越强,在要素得到大幅改善的背景下,国内创新药供给能力也实现了长足发展。
这一变化,对制药行业有着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是天晴、科伦等主流传统药企无不坚决创新转型;另一方面,是百济、信达等大量初创药企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趋势的显化,“大药企只有会创新才会有出路”现在几乎成了市场共识。这种共识会影响个股的估值体系,比如同属公认医药大白马的“恒瑞医药”和“华东医药”,因为存量产品竞争压力和创新新药的布局差异,在过去1半年里股价表现可谓是分道扬镳,对比明显。
在“新药趋势已经蔚然成潮、创新研发已成市场共识”的当下,如果我们还只知道“创新是制药行业发展趋势”、只知道“买创新就买恒瑞医药”,很可能在未来医药投资中,陷入新的危险。事实上,创新药的供求要素在过去几年又已发生深刻变化,这种核心环境要素的巨大变化,逻辑上是迟早会带来优势物种谱的深刻变迁。
2、me-too价值洪峰过境,主动或被动,国产创新要向价值链高处迁移
生态环境的变化。逻辑上会带来优势物种的深刻变迁。在讨论这一物种图谱的变迁之前,先举两个比较近的例子:
I). 11月,医保局主导的2019年创新药谈判落地,119个新增谈判药品谈成70个、平均降价60.7%,31个续约药品谈成27个、平均降价26.4%;整体降幅可观,而且国产1类新药因为临床价值不突出甚至未能入选谈判名单
- 标签: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