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办好事904件,惠州仲恺“一村(居)一警”成密切警民关系“连心桥”
o 今年,为了最大限度激活公安基层工作活力,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惠州市公安局全力推进“一村(居)一警”工作。在此期间,各县区公安机关根据辖区各村(居)的特点,对“一村(居)一警”工作具体开展进行创新和探索。
近日,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目前仲恺公安分局已探索建立起公安、政法综治、党委政府“三级联动”工作机制,通过警力聚合、警民融合、警社结合,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使“一村(居)一警”成为密切警民关系的“连心桥”、化解矛盾纠纷的“桥头堡”,切实打通公安与群众“最后一公里”。今年4月至今,仲恺公安分局驻村(居)民警(辅警)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904件,协助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59起;全区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4.21%,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3.18%。
三级联动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村
当前,仲恺公安分局辖区共有53个村居,其中村委38个,居委15个。根据治安情况的复杂程度,仲恺公安将其划分为三类村居分派驻村民警。
对刑事治安发案数5宗以上的13个一类村居,由13名民警、13名辅警作为驻村(居)警力;对刑事治安发案数1-4宗的14个二类村居,由5名民警和9名辅警骨干作为驻村(居)警力;对零发案的26个三类村居,由5名民警和21名辅警骨干作为驻村(居)警力,并建立了工作清单,为驻村(居)民警(辅警)统一配备了工作包、手册和日志,确保警力下沉、警务前移。
据仲恺公安分局“一村(居)一警”办公室副主任阙鹏介绍,在开展“一村(居)一警”工作过程中,分局发现党建联盟有利于破解社区警务难题,便以派出所为单位主动加入镇(街)党建联盟,并依托党建联盟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拓展党建工作内涵,延伸社区警务触角,凝聚共治力量。同时,驻村(居)民警全部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民警作为党组织成员,可以对需要协调解决的“大事”、关系民生福祉的“实事”、单靠派出所无力解决的“难事”进行共商共议,不断增强基层公安机关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
日前,仲恺公安分局还推动区委政法委制定并发布《仲恺高新区“一村(居)一警”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仲恺高新区“一村(居)一警”工作制度》及《关于加强“一村(居)一警”三级联动机制的通知》,在全区建立起“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协调、公安机关为主、相关部门参与”的“一村(居)一警”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分局党委、派出所领导每月至少参加1次镇(街)、村(居)联席会议,确保“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发生”,全面构建条块结合、责任清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化“一村(居)一警”模式新格局,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村居警务工作品牌,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仲恺区落地开花。
社区居民主动当起“便衣警察”参与防控
刚刚到惠环社区当驻村(居)民警时,仲恺公安分局惠新派出所民警周究伟就感受到了肩上的压力。惠环街道所辖四个居委会、三个村委会,而惠环社区就包含其中的三个居委会、一个村委会,是所里辖区面积最大的社区。同时,辖区内大小企业几百家,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
随着辖区人口的增长,群众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走访过程中,周究伟就发现有相当多的企业员工因为子女上学的需求需要办理居住证,但是在办理过程中,员工需要请假,每天都要排很长的队,甚至等待一天都办不成业务。
为了方便群众,他主动帮助社区居民协调办居住证、户口及政审材料等业务。在办理中,一次能办好的事情,决不让群众跑第二趟;能够当时办理的决不推辞,对当时办不了的给居民解释清楚,对手续不全的主动帮助居民补办,并细心地留下居民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为日后开展相关的调查工作打下群众基础。
“事实上,这种资源到关键时候确实有效,派出所有什么突发性事件需要查找了解居民的情况,他们会根据给定的条件及时与周边熟知的居民了解此人的基本现状,为公安工作提供快捷的第一手材料。”在周究伟看来,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当好群众贴心人,让更多人支持警方工作,社会治安防控的队伍也就日益壮大起来。
“经常看到驻村民警来帮大家办事,治安环境也不断变好,我们都自愿承担便衣警察的角色,开展社区防范法律法规宣传,搜集提供各种社情民意信息。”家住斜下居委会的居民黄阿姨说道。
在惠环社区,正是因为有了群众的协助,缓解了辖区警力的不足状况,此前,根据群众的举报,当地派出所便成功抓获一名在逃人员。
■驻村(居)故事
民警助老人确认归侨身份解除心结
仲恺区潼侨镇是惠州市著名侨乡,总人口3.7万人,现有归侨及侨眷4076人。新华社区是当地归侨较为聚集的地方,总人口3192人,其中大多数是归侨及家属,人口构成相对复杂。
开展“一村(居)一警”工作以来,驻村(居)民警钟伟华便经常跟当地治保主任一起入户走访群众,一方面是为了做好三小场所消防检查工作;同时,也征求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提高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
今年6月份,钟伟华在新侨花园走访时,了解到居民黄老伯“心情很纠结”。“看他面露难色,我就追问为什么很纠结,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经过钟伟华的再三询问,黄老伯说出了原委,原来多年来他的归侨身份都没有得到镇里的确认,导致他迟迟没法领取每月150元的补贴。
“150元并不是什么大数目,对于老人而言,更多的是希望得到一种认同感。”为了让老人解开心结,钟伟华先向居委会干部反映,居委会表示按政策落实不了。随后,他又前往潼侨镇侨办说明情况,经过沟通,侨办反馈主要是因为部分原始材料缺失,所以导致“条件不符合”。
了解到问题所在,钟伟华赶紧回到派出所,通过翻查了多年前迁移入户的原始资料,证实黄老伯是归侨身份。通过复印原始资料,钟伟华与居委会干部、侨办干部沟通将材料上报区侨办,最后恢复了黄老伯的归侨身份,解除了老人的心结。
“能够切实给社区居民解决困难,是驻村工作中最开心的事。”钟伟华说。而他不怕麻烦,为群众办实事的事迹也成为社区内一段佳话。
南方日报记者 林文通 摄影 梁维春 通讯员 袁隽豪 钟定时
- 标签: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