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科技产品  机器人

新能源车充电保障揭秘:每次充电都是一次“体检”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车充电保障揭秘:每次充电都是一次“体检”

  中新网客户端青岛12月9日电(张旭)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保有量上实现了快速增长,在这背后,新能源充电设备也有了突飞猛进发展。近日,记者走进特锐德子公司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一探新能源汽车背后的充电保障,揭秘自动驾驶时代的充电解决方案。

  充电40秒,续航10公里

  在特锐德建立的中国新能源生态科技馆,一个“弓”型设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就是今年9月份,特来电在上海外滩正式启用的超级智能充电弓。

  与公交站牌融为一体的充电弓可以在乘客上下车的间隙对公交车进行快速充电,充电仅40秒即可续航10公里。

  智能充电弓可以自动实现下压和对接充电,整个过程都无需人工。降弓和充电一键完成,在世界范围率先实现了充电智能化控制、无人化操作。

  目前,智能充电弓已在上海、成都、武汉进行了大范围运用。此外,特来电还研发了通过电磁感应、磁共振、超声波、激光或电场耦合的方式进行的车载无线充电,给电动汽车应急充电的车载交直流移动充电系统等。

  这背后离不开特来电拥有的17项关键技术和1071项的技术专利,以及无人驾驶的人工智能充电弓技术和乘用车无人充电机器手技术这两项世界“卡脖子”级难题的技术突破。

  新能源车也是移动储能设备

  新能源汽车是推动国家绿色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规模将达到1亿辆,届时年充电量高达4600亿度左右,用户充电需求是一片蓝海。

  在特来电,一个全国最大的充电网、车联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生态云平台就呈现在记者眼前。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经理赵健曾说,“电动化、新能源化已经成为汽车的发展趋势,按照车联网理念,电动汽车最大的变化就是让其从原来的交通属性变化成为承载大数据新的智能载体,也能够成为移动的储能设备”。

  用充电代替石油,以电动汽车为载体使能源具备互联网基因和双向流动的特性,使得当下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可以拉人、拉货,还可以拉能源、拉数据,通过充电网、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来反哺国家电网,对国家整个能源结构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

  云平台为充电安全保驾护航

  “特来电在新能源车充电设备防护层和数据防护层同时进行安全监管,通过对比各指标参数,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电气技术总监、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穆晓鹏告诉记者,为减少烧车事故,特来电研发了充电网两层防护技术。

  特来电的两层防护技术可以对电池过温、电池温度异常、电池过充、数据不刷新等11种情况进行实时诊断和全面防护,通过局放、直流电阻监测和故障录波技术实现对电池安全隐患的侦测。同时可以通过该车实时数据与历史数据,抓取同期、同型号车的充电和汽车数据,形成自修正的安全评估模型。

  “只要在特来电充电网上充电,都会进行19个模型,27个维度的安全检测,好比体检,每次充电过程也是一次安全‘体检’过程,要通过‘19个科室’的诊断和27个指标的检测,让车辆在充电过程中时刻‘联网、在线’接受特来电两层安全防护体系的保护。”穆晓鹏介绍。

  在特来电监控调度中心,每一次的扫码充电、每一台设备的监控,每一条信息数据的分析利用都完整汇总到了云平台上,如果一旦出现故障,系统将自动报警并主动切断充电,保障车辆和充电设备安全。

  截至11月28日,特来电云平台已覆盖332所城市,总充电量超过35亿度,实现碳减排358万吨,累计节油15亿升。(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
style="border:0;padding:0;margin:0;" />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