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会成为新能车后下一个爆点吗?
近期马斯克在推特上透露或在今年9月发布Tesla bot,引发市场对机器人市场的关注。马斯克科技狂人,好像吹的牛都实现了。作为一个引领全球科技前沿发展的人,特斯拉的动态值得关注。若Tesla bot能如期发布,并在明年实现量产,无疑将会打开又一个万亿级市场。机器人应用场景和领域太丰富了,正好切合当下劳动力短缺、工业自动化生产的长期趋势。
回看国内的机器人市场,国内机器人产业链以及国内是全球制造业中心,机器人产业链具有全球竞争优势,且能做到自主可控,不被外资卡脖子。机器人的爆发式发展,国内产业链核心公司一定受益。
机器人产业链由零部件厂商、机器人本体厂商、系统集成商、终端用户四个环节组成,本体厂商处于核心地位。工业机器人本质是“硬件+软件”的组合,硬件带来大规模复制的便利,软件便于复制的同时使其满足不同的需求,软件部分涉及到机器人的控制以及对下游工艺的理解,是本体厂商的核心竞争力。
再看机器人两大代表市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近两年都是高增长。尤其是2020年疫情后2021年机器人市场爆发式增长,21年同比去年增速超40%,今年至2025年仍能保持较高的复合增速。随着新能车产业链、机器人产业链快速发展,自动化生产一定会提速,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也会提速
根据我们整理:ABB(去年10月宣布上涨4%-8%、今年5月宣布再涨10%)、汇川技术(上涨5%-8%)、埃夫特(上涨3%-10%)、阿童木机器人(上涨5%-9%)、禾川科技(上涨3%-10%)、尔必地(上涨6%-10%)、配天机器人(上涨3%-8%),此外,发那科、库卡、安川、埃斯顿等企业虽没有明确发文涨价函,但实际上已经加入涨价队列!
工业机器人涨价一方面源于上游材料成本涨价,另一方面是需求量大供不应求涨价。涨价一定程度上增厚中下游产业链公司业绩。关注一些核心高成长、高壁垒、存国产替代空间的核心环节。
1、全球市场疫情后劳动力短缺和无接触生产成为普遍现象,欧洲日本美国工控和机器人需求大增,出现向核心部件厂锁单迹象。尤其是美国22Q1机器人增速超过40%,十年未遇。
2、国内受疫情影响,中游本体企业零部件库存低位;随着疫情政策转变全面复工复产,下游拉产能和回补库存,中游重负载机器人需求大增。(国内能做的不多,200kg以上只有埃斯顿)。
3、减速器产能有限,扩产困难(谐波半年到1年,RV1年-2年),试用期3个月到半年,海外基本没有人做了。只有日本HD(谐波)、纳博(RV,上海机电),欧洲瑞诺(谐波、昊志机电),国内绿的谐波(谐波),中大力德(RV、行星)、双环传动(RV)、秦川机床(RV)。RV投资更大门槛高,国内上一波投资集中在15年前后,已经折旧完了。
4、特斯拉、戴森、小米等入场做人形机器人,开辟新赛道,国内供应链完善,有受益机会。尤其是减速机(包括谐波、行星、RV)和伺服电机。
机器人进入市场导入期,9月特斯拉发布擎天柱,8月世界机器会。高速成长的机器人下有底,上能打开空间。隐约觉得机器人可能是市场下一个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重视机器人叠加新能车领域的核心公司。比如机器视觉、永磁电机、工业自动化!新能车是当下时代的投资机会,新能车产业链挖掘投资机会,今明年还大有可为。新能车叠加机器人,有更强的阿尔法机会!
2、面部有一个重要信息显示屏,具有40个自由度,多颗机器视觉(autopilot)传感器作为感知入口,内置FSD芯片,同时具有一颗只读芯片确保安全,同时机器人具备人机协作的特点确保足够柔性和安全;
3、集合了多摄像头视频神经网络规划能力、标记能力等,具备混合规划系统识别复杂目标并做出判断和执行,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而驱控系统和核心传感器将由Tesla自研。
1、按照发布会的定义:将首先在重复、枯燥、危险的环境和工况下应用,最终将走向我们的家庭,以彻底的解决人工不断短缺的趋势;
2、从既有的波士顿动力能够看到,从传感器到执行器能够工程落地具备可行性,缺少的是对现实复杂场景的感知、判断和决策,而这个部分Tesla在自动驾驶技术开发中已经积累了充分的应用;
3、Tesla选择了一个难度系数大,功能冗余的人形机器人用意还是做一个通用的人工智能的平台,以适度的超前思维平台化产品矩阵,也是对将来2年内批量生产打好基础。
1、将伴随着智能化的进程大量应用传感器(视觉为主),并逐步导入由感知--决策--执行路径的自主决策系统,继而加速智能化和无人化;
2、机电一体化大力推进,电机+减速器+编码器+控制板+刹车等组合的高度集成机电单元,将进一步推进行业硬件的标准化;
3、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推动了驱控一体的发展,FA机器臂人机协作的比例逐步增多,从而解决目前工业机器臂柔性不足的问题,且由FA逐步向B端以及C端逐步渗透。
1、目前的协作机器臂的痛点还是不能移动,通常是由第三方集合AMR小车和协作机器臂通过项目的形式导入客户,而人形机器人则是完整的一个解决方案,整体性更佳;
2、双臂更类人,符合譬如装配、搬运、家务等复杂场景的使用;而双足的通过性要强于轮式;设计的冗余通过工程和量产去做成本方面的平衡;
3、最大的区别目前的协作机器臂只具备执行和简单的力感知,没有决策系统,整体还是属于第一代示教再生机器臂的范畴,Tesla将机器臂升级成机器人,对行业将起到重要的示范效应。
1、Tesla核心参数去年就已经公布,我们预测原型机去年就已经定型,经过了一年的场景应用和算力训练,成熟度可期;
2、人形机器人技术难度和工程难度比汽车要低,相较为有限条件的自动驾驶,而且不大容易造身伤害,认为购买决策相较容易;
3、特斯拉的工程化能力很强,从复用部分汽车供应链就可见,所以定价预计比较亲民,批量后定价将低于普通汽车,初代产品重在不同场景落地迭代。
1、传统机器臂产业链,认为绿的谐波、双环传动、汇川技术长期维度受益于FA机器人以及服务机器人的双重利好;
- 标签:机器人下个定义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
-
我的机器人小学作文
前天晚上,我和舅舅去了天衢购物中心,我立即看中了一个机器人
-
当教育迎面撞上AI机器人教出一批“机器人”?
打开购物网站,它会根据你的浏览习惯推送商品
- AI英语 助孩子赢在起跑线!小墨机器验评测
- 机器人火遍世界:这6个英语名词助你认识赛事!
- 韩国的英文怎么写(韩国用英语怎么讲)
- 刚刚获得2亿元投资曾服务京东顺丰他用6年把公司变成“小巨人”
- 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高端产品国产化进程不断推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