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产品  机器人

马斯克造“擎天柱”带火机器人赛道 万亿级蓝海已开始内卷?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0-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马斯克造“擎天柱”带火机器人赛道 万亿级蓝海已开始内卷?

  市场关注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原型机终于在北京时间10月1日首次亮相。不少业内分析指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将先在工业领域使用,推动原有的工业机器人转型。

  近年来,国内机器人产业规模已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工信部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多名机器人专家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较为广阔。特别是工业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正迅速扩大,已成为智能工厂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未来包括工业、商用、服务在内的移动机器人市场有望达到万亿级规模。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内卷化竞争以及价格战的迅速激化,对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近三年来机器人领域缺乏重大的技术突破。人形机器人要规模落地,仍需要能源技术、动力学等的进一步创新。

  据中国移动机器人(AGV/AMR)产业联盟数据,中国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销售规模自2015年开始,一直保持着4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2021年达到12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4%,远远超过绝大部分行业的增长速度。

  中国移动机器人(AGV/AMR)产业联盟秘书长李进科认为,虽然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导致增长放缓,但到年底整个行业依然会保持较高增长,未来包括工业、商用、服务在内的移动机器人市场或将达到万亿级规模。

  李进科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了一组数字:“在2015年之前,一家机器人企业能做到2千万、3千万的营收,已是非常了不起。从去年开始,行业内20亿的销售合同已经诞生,过亿的企业也非常多。根据我们的统计,今年上半年过亿的企业已经超过36家。”

  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梅雪松教授指出,智能工厂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工业机器人的大量需求。

  “去年国内智能化企业,比如中控技术、和利时、汇川技术、库卡等业绩普遍增长20%以上,像ABB、FANUC、安川等国际企业的增长达40%,尤其日本FANUC超过了114%。这是由于企业用户希望通过自动化的升级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特别是工厂的无人化、少人化,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

  李进科则指出,智能化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首先是为了应对人口红利的消失,其次是为了降本增效。“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工厂会面临招工难。”

  “如果工厂里缺少无线网络,机器人会很难实现大量的数据通信,因此5G将是大量采用机器人的催化剂。通过把车间所有设备连在一起,可以对整个企业、整个工厂的所有环节进行管控,实现无人化制造。此外,数字孪生、AR/VR与机器人的结合,将带来进一步的应用拓展。未来整个智能工厂,从仓配、生产到最后的出货或存储,机器人将会全程参与。” 李进科说。

  今年以来,包括汇川技术、埃斯顿等工业机器人企业纷纷表示将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并预计未来几年海外业务增速高于国内业务增长。

  “从移动机器人的技术来看,目前国内跟国际上没什么太大的差距。在工程应用、行业应用方面领先国际。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国内练兵、国外赚钱的思路。基本上移动机器人企业都能在海外市场做得非常好,这也得益于国内有很好的练兵场所,各种机器人场景、各种行业应用,能很快走出去。”

  优艾智合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张朝辉持相似观点,他强调,中国移动机器人的研究,无论是激光SLAM、视觉SLAM还是整体控制技术,与海外几乎同一时间起步,并不逊色于国外。

  “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所提供的研究和产业场景要远比海外多。凭借技术和场景的结合,中国在移动机器人方面是相对领先的。” 张朝辉说,“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的供应链优势,使其成本优势远高于海外。综合产品、技术、成本等优势,中国有机会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引领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未来全球工业移动机器人一定是。”

  “”国内的半导体、新能源,包括锂电、光伏、风能等,这些行业近两年的投资非常大,特别是光伏行业,下半年投资基本达到上万亿规模。随着半导体、3C电子、新能源这些板块的需求不断释放,也拉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张朝辉也表示,无论是3C、半导体以及新能源的制造,包括锂电、光伏等领域,正通过机器人来实现工厂和制造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电力的巡检、新能源的巡检,以及轨道交通等领域,我们也在扩展机器人的行业应用。很多行业里,原来要依靠人来执行的动作,如今机器人正一点点渗透入内,实现更安全、高质量的生产。”

  在工信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可在工作区域内任意位置移动、姿态可达、有灵活操作能力的移动操作机器人被纳入重点研制方向。李进科认为,从物流到作业将是移动机器人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移动机器人对末端定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同时,未来机器人将与行业进一步深度结合。

  “除了标准化的产品外,也会诞生工程性、项目集成式的交付方式。另外。产品即服务的理念亦会出现。” 李进科介绍。

  随着机器人进一步渗透各个行业,针对机器人的商业保险也成为一种趋势。日前,国内首份移动机器人保险已经落地,由优艾智合与中再产险、人保财险及鼎和财险联合推出。

  “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基本上都有保险,不管是责任险还是各种第三者险。随着机器人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部署,也迫切需要完善的保险体系来与之配套。” 李进科说。

  “在技术端,这几年机器人行业,特别是从18年开始,没有太大的突破,这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技术与市场的匹配也存在矛盾。客户往往有较高的期望,但眼下的机器人没法满足全部需求。”

  “整个行业比较内卷,大家过多地参与价格战,这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危害。另外,机器人的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依然受制于国外,这需要整个科技产业、政府一起联同解决。” 李进科说。

  “坦白讲,确实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压力。从去年的下半年到今年的上半年,整个大产业都受到了比较严峻的挑战。我们也做了很多准备,包括核心传感器件的备货,以及对单一供应商来源进行分散,以及大量器件的本土化等。”

  “人形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已经较为成熟。所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大量人形机器人产品在探索。主要瓶颈我认为在能源端。人形机器人的能耗比较大,要想增加续航,就得增大电池,这就会增加其重量。而一旦增加重量,又会减少续航时间。所以,人形机器人短期内想在工业场景批量使用,是存在难点的,需要能源、动力学等更多的技术创新。工业场景的容错性很低,人形机器人在效率和稳定性上都有问题亟待解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
TAGS标签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