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产品  机器人

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已达全球第一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4-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已达全球第一

  (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机器人产业蓝皮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重点阐述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环境和总体状况,并从产业链角度分析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产业核心零部件和机器人产业系统集成的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情况。同时,以专题论述分析方式,对国内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域、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知识产权专利、创新体系等领域开展综合分析,深度剖析其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蓝皮书显示,中国受理机器人相关专利总量已赶超日本、美国、韩国、德国,跃居全球第一。截至2019年底,中国受理机器人相关专利总量为162485件,占全球已公开的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总量的44%,已赶超日本、美国、韩国、德国跃居全球第一。从中国受理机器人各分支技术的专利数量占比可看出,上游零部件专利申请量相对较多,达到37%。其中,控制系统和末端执行器相关专利占比较高,而减速器相关专利的申请量占比仅1%,可见减速器技术依然是制约中国机器人技术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之一。

  从国内看,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集中度较高,排名前五,均超过万件,申请总量合计占比达到全国的60%(数据截至2020年8月)。从区域看,国内机器人产业技术资源集中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跟这些区域的人力成本较高、机器换人需求较强有关。从专利申请人排名分析,我国机器人相关专利仍较多集中于高校和科研机构。

  蓝皮书指出,2019年,人工智能、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技术提升服务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及环境适应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服务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2019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销售额为169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31%;据中国电子学会(CIE)数据,受国内老龄化加速等因素影响,2019年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9.5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29.4%,但增速同比有所下降。

  伴随国内机器人技术不断发展及劳动力成本的提升,2019年中国个人/家用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2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国内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销售额较2018年增长31.6%,高于全球27.8%的市场增速。国内医用机器人市场销售额6.2亿美元,同比增长34.8%,高于全球32%的市场增速。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约7.5亿美元,同比增长19.0%。

  国内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明显受市场需求驱动,市场规模大及拥有刚需应用场景的细分产品更受资本青睐。2019年,家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因刚性市场需求提高而逐步在市场放量,娱乐机器人、养老助残机器人产业化仍存在一定瓶颈;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以线上销售渠道为主,线下渠道主要用于产品展示及体验;室内配送机器人因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受到酒店、餐饮、零售等行业的认可;在技术驱动下,公共服务机器人中的酒店机器人和餐饮机器人在下游应用场景中加速落地,逐步向政务等市场延伸;专业安防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在某些细分场景中初步具备自主能力;特种机器人在国内院校及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的背景下,在部分特定场景中实现应用突破,如水上、水下、管道、消防等领域;煤矿因环境恶劣、工作高危成为特种机器人应用的刚需场景,但受制于技术、资质及渠道等壁垒,企业实现产品放量仍需一定发展时间。

  2020年,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扩散,机器人替代人工的需求被激发,越来越多的服务机器人被应用于医疗、配送等领域,服务机器人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

  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可划分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七大区域。各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因产业发展基础、地方支持政策、配套产业链、专业人才等条件不同,呈现差异化发展的产业集聚特征,也相应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

  京津冀地区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但整体未形成差异化、协同化发展路径;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完备的产业链吸引国际巨头布局,对本土厂商造成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且当地政策偏应用型导向;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多,智能制造及自动化改进市场潜力大,但需求碎片化,亟须机器人企业提升解决方案能力;东北地区拥有数量较多的机器人相关重点高校、实验室及企业,但暂未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效应,部分技术研发成果产业转化率低;中部和西北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较晚,高端人才及科研机构数量有限,制约产业高速发展;西南地区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培育本土企业、吸引集团公司在本区域设立分公司,但企业体量及聚集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有待形成。

  针对国内机器人集聚区存在的资源、人才等相关问题,区域可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加强产业政策梳理及规范,构建符合当地发展路径的引导政策,并依据优势资源,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强产学研发展合力,全面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需立足发展及规划,培育龙头企业,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占领产品优势领域,加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实力。区域内注重高端人才、企业、科研机构的培养,加快技术成果创新及产业落地,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区域间注重市场协同、产能协同,加强飞地经济等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京津冀地区将基于机器人产业政策,人才、技术优势,聚焦特定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产品形成特色集群,如天津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用机器人的研发与产业化;河北注重矿用抢险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的生产制造。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较为典型,国内外企业数量众多、技术实力突出,将基于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产业高质量、高端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众多制造企业,为机器人自动化改造提供市场空间,并且依靠当地3C电子、汽车等行业形成了以应用为主线的产业集群,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性成为区域特色。东北地区的机器人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拥有扎实的人才和工业基础。中部地区将重点利用机器人产业园区运营模式、企业招商服务政策等形式吸引更多优秀企业落地。西南地区将依托机械制造等产业园基础,为机器人产业园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西北地区将依托当地高校、企业扩大机器人产业规模,整体发展增速较快。

  基于国内不同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重点及优势,机器人相关企业可依据自身主要业务、长期市场战略,选择相匹配的产业地区布局,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合作、扩大市场份额。

  前两位,ABB、三星、日立、三菱、丰田、精工爱普生、松下、富士通、本田、东芝、索尼、库卡、和西门子等公司

  排名前15的公司汇总 /

  的36.5%;其次是日本74541件,占24.4%;这两国专业布局量占比高达61%,占据绝对重要的技术地位。美国

  呈现爆发式增长 与此同时,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近日发布《AI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赋能

  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 69190 项,较 2020/21 年的 62770 件增加了 9%。在

  仅需580元!自制VR全身 第二期 slimevr 全中文教程 高精度全身追踪 owotrack-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
  • 标签:认可的特种机器人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