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产品  扫地机

袁隆平留给中国种业的“种子”丨三农瞭望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5-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桑保利

近日有关于桑保利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桑保利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桑保利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桑保利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桑保利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日前在湖南逝世,包括种业工作者在内的人们纷纷缅怀。袁老说过,“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如今,他走了,却将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对中国种业来说,要从他身上汲取智慧,以“顶天立地”的姿态,持续推进种业创新,加大种业科技推广,最终打赢种业翻身仗。

袁隆平给我国水稻育种以信心,但我们不能骄傲,要正确认识我国种业现状。尽管水稻和小麦育种是我们的强项,但要看到玉米、大豆竞争力还不够强。尽管外资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只有3%,进口种子占全国用种量只有0.1%,但要看到个别蔬菜、白羽肉鸡等种源都不同程度地依赖着国外。尽管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但要看到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两张皮”。一句话,对比种业发达国家,我国种业仍处于上升期。

其实,现代种业发展的时间很短。以2000年种子法实施和“种子工程”启动为标志,中国现代种业才算真正诞生,并用2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历程。成就举世瞩目,但形势也很紧迫。当前,种业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观察国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种业提出更高要求,既要高产高效、又要绿色优质,迫切需要有一个大的突破。放眼全球,种业兼并重组已经完成,形成了三大巨头。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技术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随着种业外部因素不确定性增加,种业“卡脖子”的弊端日渐显现。

种业“卡脖子”弊端,并不是说我国育种的基础研究不足,更多指的是育种的组织方式不优。我国育种人员数量和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科研实力属世界一流,但出大品种的能力却不是世界一流。长期以来,科研单位闷头搞科研,主要聚焦发论文、评职称、做课题,缺少产业化的精力和能力。而种子企业普遍小、散、弱,多数只负责销售、推广,没有科研的实力和能力。对比国外,我国相关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人才大多仍在科研院所。

可见,种业打翻身仗,不仅是品种应用上的翻身,更多的是技术创新上的翻身。新品种选育要靠很多育种材料经过上千次的组合,历时多年才可能成功,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能培育出一个品种。育种是个小概率事件,只有技术优化、基数大了,选育成功的机会才会大。当今世界种业强国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育种4.0时代,我国大多是经验育种,处在以杂交育种为主的2.0时代。以基因编辑技术专利为例,美国申请1070件,我国申请700余件。表面上看,有数量差距但不是很大,可关键是,我国申请的相关专利大多是处在技术体系的中间层,缺乏顶层核心技术和底层落地技术。

突破“卡脖子”、打赢翻身仗,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掌握原始创新、走在科技前沿,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立地”,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手中,不断把试验田里的产量变成农民地里的产量。“顶天立地”的核心要义是鼓励科研人员为企业育种、到企业育种、同企业育种,让企业成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成为种业创新的主体。袁隆平领衔的杂交稻的成功同样离不开与科技协作、产学合作。因此,要推动育种资源、人才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合理流通、协同发力。科研人员就像一颗颗螺丝钉,选育什么样的品种,要由种子企业成立品种委员会,讲究团队作战和资源共享,综合市场需求、产业需要等因素来确定。

当有了一个个知名的育种家,当一批批有影响力的种企脱颖而出,中国种业才能迎来高光时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