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的各界评论 多一些较真的精神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按理说,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都有相应的“路权”,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他方的交通空间。但在道路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各方相互争夺、吞噬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按理说,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都有相应的“路权”,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他方的交通空间。
但在道路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各方相互争夺、吞噬他方“路权”的情况比比皆是。
行人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机动车经常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横冲直撞;一些司机不遵守交通法规,做出闯红灯的疯狂行为。
由此造成的种种混乱,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而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路权是人人应享有的一种权利。
对路权的争夺,并不是一定要分出输赢的比拼,而是要平衡各方权益,实现道路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共赢目的。
在交通设施完备的前提下,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本应各行其道、遵章守纪,才能改善交通秩序,减少事故隐患,实现道路安全畅通,这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实际上,对芸芸众生而言,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对社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不同的是,有的人以自身的文明言行,最大程度地传递着“正能量”,而有的人,则在茫茫人海中随波逐流,甚至引发令人生厌的“负能量”。
由此而言,当我们在马路上行走或驾车的时候,更应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中国式过马路”那群人中的一员? 国庆8天长假,全国发生6.8万多起交通事故。
尽管与2011年同期相比,数量有了大幅下降,但绝对数量仍够吓人的。
尔后,公安部出台“闯红灯扣6分”等一系列新的规定,引得众说纷纭。
事实上,道路的问题,不只是有车一族的事。
行人抱怨司机横冲直撞,甚至把斑马线变成了死亡线。
司机,也是怨声载道,说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无视红绿灯,随意行走。
网友抓拍到的场景,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交通管理部门,也是一肚子苦水,压力重重。
以我看,中国式过马路,是病症,更是警示。
对于行人来说,是该多些自觉自律。
过马路时无视红绿灯,只会给自己增加风险。
让行人自律,既要管理,亦要教育。
我国不少城市下过大力气整顿行人过马路的行为。
诸如罚款,或者让违规者当交通协管员,直到发现下一个违规者接替等。
这在一段时期是有效的,但没过多久又回到老路上来了。
文明过马路,要注重习惯的养成,小手拉大手,要大人做给孩子们看;更要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多一些较真的精神。
对司机来说,驾车行驶在路上,当然处于是一种强势地位。
毫无疑问地该对行人多一些避让。
唯有多些规则意识,多些对生命的敬畏,我们的道路才会更畅通些,更安全些。
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该是开车的行为守则。
对行政管理部门来说,一系列严管措施的出台,可以看得出是在想些办法,努力把我们的道路安全打理得更安全、通畅。
但对人们的行为习惯,既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同时缺少不了道德的教化,以及一些及时的警示。
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犯一次大错之后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那样,不但路上会乱成一窝粥,更会增加社会管理成本,甚至会制造出许多悲剧来。
行政管理者,当守土有责,责无旁贷。
“中国式过马路”,这种晾晒让人感到脸红,因为谁都不是旁观者。
马路上的红绿灯,真是深察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极佳参照物。
面对红灯,太多的人总是急不可耐,似乎有万分重要的事,分秒耽搁不得,等其过去定夺。
国人在时间观念上一向遭人诟病,往往“八点开会九点到,晚不了十点听报告”,但奇特的是在过马路上却又有着异于寻常的时间观,也算得上另一种“国粹”了。
我们都不陌生的一幕通常是这样:对面还是红灯,马路这边已经有人试探着往前迈步,他一步向前,留下的空隙则马上被身后的路人填补;于是,一个向前涌动的人群形成了。
为什么这样?《新周刊》前年的“急之国”专题,则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患上了急迫症,认为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中国人已经丧失了慢的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有人说如今一些路口的红绿灯设计的不合理,绿灯才十几秒,逼得行人向刘翔看齐。
这样的事,有确实有,但也纯属个别,不足以支撑“凑齐一撮人就可以走了”。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最大的因素是“你”也在“中国式过马路”的那群人里。
也正因为有了一个个尾随他人身后的“你”,才很快“凑齐了一撮人”。
刚好看到杂文家吴非的一篇文章,他在专栏里谈到这样一件事:1986年,其所执教的学校让学生自行申报“三好”,一个原先不积极的学生路某也申报了,在“个人表现及事迹”一栏中只写了一句“在校食堂用餐两年,没有插过一次队”。
开会讨论时,其他同学对此不以为然。
于是吴非算了一笔账,路某住校,每周六天上学,除去假期,他在学校用餐一共是1440次;两年时间,在每天都看到其他人“随便”的情况下,一件事重复做了1440次,每一次都循规蹈矩,一丝不苟。
账算完,投票时,全班举起了手。
其实,我们的街头很轻易“凑齐一撮人”,缺的不正是像小路这样“1440次不逾矩”的人吗?假如人人都像小路这样,又哪会出现“中国式过马路”?有时,我们也常抱怨社会风气不好,但在抱怨时自己又在哪里?耐心等绿灯亮起、规规矩矩排队、不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些显然都不是大事,但又都是我们没有做好的“小事”。
国庆长假里,那高速路上一地的垃圾,不正是让人汗颜的铁证吗?其实,在2012年的国庆节讲话里,总理就提到要提高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而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也要从小事做起。
譬如,从今而后,“中国式过马路”的人群里,少了你我的身影。
不然,“凑齐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将生命之树“常青”绵延无绝期。
(朱启禧) 南大新传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主任、社会学博士周凯认为全民讨论“中国式过马路”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中国式过马路”谈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种通病。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国式过马路”显示了羊群效应。
当人们发现闯红灯很少受到惩罚,利己主义意识就会唱主角。
实际上,印度等国家也是存在闯红灯现象的,只是网友套用“中国式离婚”,使得“中国式过马路”备受关注。
当然,闯红灯在很多国家为人所不齿。
很多人都闯过红灯,可以列举这样的原因:一、为一个非常着急的事情要过马路,这时附近没有车了,穿过去也就10秒钟,而车来至少要1分钟。
二、一些红灯设置不合理。
当初设计红绿灯转换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今后道路的变迁、人流和车流的变化?如果绿灯只有10秒左右,而马路又比较宽,我不闯红灯谁闯?我们在文化心理上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立了规矩却不严格按照规矩来执行,这也使得“不违法、小违规”在社会上大行其道。
大环境中,人们很多时候不太守规矩。
“中国式过马路”就折射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守规矩方式”。
只能靠国民素质教育、安全意识教育整体性的提高。
让社会形成遵守信号灯的礼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全民大讨论解决不了问题,如同全民大讨论解决不了随地吐痰的问题。
全民讨论并且忧心忡忡,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闯红灯固然是违法行为,值得批评,但更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司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王兴雁2021-03-30 10:37:51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 标签:
- 编辑:田佳
- 相关文章
-
dnf守护者祭坛hg升级 升级一次为30
就是升级你的兵种攻击建筑前期多升级兵种小兵也很牛的陈凡阳2021-06-1505:34:48简单的讲,hg升级越高,召唤我方怪物的所需要的点数储…
-
e邮宝全国分布网点 几乎每天都在更新
E邮宝发件网点增加的速度比较快,几乎每天都在更新。E邮宝的收件网点是覆盖全国所有邮政网点的。也就是说哪里有邮政的地方,E邮宝就…
- first 西方人名的第一个字1
- 人事部翻译资格考试 有一定的口译实践
- 忧郁童话 K-忧郁童话[00
- 恕我无心 52您好!如字
- 何炅老婆谁 也帮他打理了很多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