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苔丝论文 叙述角度的突然转化

小说《苔丝》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具影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小说创作中最有争议的作品,争议的焦点多集中于这部小说所采用的不同寻常的叙述技巧。维多利亚时期,小说普遍运用所谓“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方式来完成故事叙述,即在叙述中描述与评论,感觉与理性,过程与结局是统一的,不会自相矛盾。而哈代则不然,他在《苔丝》这部小

小说《苔丝》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具影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小说创作中最有争议的作品,争议的焦点多集中于这部小说所采用的不同寻常的叙述技巧。

维多利亚时期,小说普遍运用所谓“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方式来完成故事叙述,即在叙述中描述与评论,感觉与理性,过程与结局是统一的,不会自相矛盾。

而哈代则不然,他在《苔丝》这部小说中,采用叙述逻辑的前后矛盾,叙述角度的突然转化,叙述声音的不一致这样一种非传统的独特叙述技巧,为读者解读人物命运及其必然性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更广阔的空间。

也为从心理分析角度解读苔丝的悲剧提供了可能性,这一解读的完成必须借助克里斯多娃,弗洛伊德和福柯关于心理对“象征秩序”的屈从理论。

作为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克里斯多娃根据拉康的“镜像期”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前俄迪浦斯阶段”心理状态。

这为人心理对“象征秩序”的倾向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中,除了有为身份的确立提供了介质的“俄迪浦斯情结”,还有使得“超我”得以构建的“死亡本能”的描述。

这些解释说明了人心理“超我”的建构过程,也是人通过对社会统治秩序的认同来获得性别身份的过程。

福柯更详尽地阐述了这一过程的矛盾性:个体身份的获得往往是以屈从于一定的社会规则为代价的,而限制不是由外界强行施加的,社会利用了人对象征秩序的心理倾向,通过给良知灌输一种规训的理想图景,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自己灵魂的囚徒”。

哈代的创作生涯处于从维多利亚传统向现代主义的过渡时期,在探询个人心理和女性社会存在状态方面,与他的前辈相比,哈代的洞察更加深。

绍承望2021-04-06 19:30:12我都记不清小说的情节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