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假靳东事件 亲切称呼观看者为“姐姐”

光明网评假靳东事件年初,上海市静安区法院对一起假冒演员“靳东”名义的诈骗案作出判决,被告因虚构事实、多次骗财被判诈骗罪。然而,近期调查揭示,尽管一名“假靳东”已被揭露,众多类似的冒名账号仍在短视频平台上活跃,向中老年女性编织着虚拟的“爱情梦”。这些视频利用靳东的形象配以语音,亲

光明网评假靳东事件年初,上海市静安区法院对一起假冒演员“靳东”名义的诈骗案作出判决,被告因虚构事实、多次骗财被判诈骗罪。

然而,近期调查揭示,尽管一名“假靳东”已被揭露,众多类似的冒名账号仍在短视频平台上活跃,向中老年女性编织着虚拟的“爱情梦”。

这些视频利用靳东的形象配以语音,亲切称呼观看者为“姐姐”,用甜言蜜语和关怀打动人心。

在私下交流中,他们或以建设工厂为由,或推荐质次价高的商品,请求经济支持。

不少深陷其中的“姐姐”们对此深信不疑,慷慨解囊。

公众对这些“姐姐”们的盲目追星态度不一,有的不解甚至嘲笑,也有声音关注到中老年女性长期被忽视的情感需求。

建议提出,应丰富中老年人的线下活动,以减少其受此类“假靳东”欺骗的机会。

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这类高仿账号背后广泛存在的骗局问题,而非仅仅聚焦于性别与情感话题。

“假靳东”现象,只是因带有娱乐色彩而更引人注目。

实际上,名人高仿账号发布的各种吸引眼球内容,很可能让任何人都在享受片刻满足后,不经意间踏入骗局。

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往往是MCN机构和平台共同操纵的流量游戏,个人防范能力显得微不足道。

光明网评假靳东事件。

更深层次地,从用户首次接触这些高仿账号开始,一场定制化的信息“收割”就已经启动。

通过追踪用户的网络行为,运用大数据分析个体需求和弱点,进而精准推送内容和广告。

在网络的“过滤泡”效应下,不同年龄层的用户即便使用同一应用,所见内容也可能大相径庭,导致年轻一代难以察觉并介入中老年群体面临的虚假信息危机。

指责受害者容易,提升个人媒介素养虽有必要,却非万全之策。

在这场缺乏防护的博弈中,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

应对高仿账号,不仅要惩治直接运营者,还要追究其背后的MCN机构和平台的责任。

高仿账号侵犯肖像权等违法行为应受到严格审核,遏制其背后的“流量经济”。

总之,“假靳东”现象并非一笑而过的谈资,它折射出的高仿账号骗局问题,亟需社会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