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日常

共工怒触不周山课件 “鸿”是广大的意思

教学设想:《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意在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易懂,注释较详,学生易懂。教学此文主要从诵读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突破重点、难点,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

教学设想:《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意在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易懂,注释较详,学生易懂。

教学此文主要从诵读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突破重点、难点,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了解《淮南子》的有关内容;准备课堂需要的课件、录音带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理解意思;搜集相关资料及古代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

二、展示资料:1、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今存的有二十一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古代神话均出于该书。

2、教师补充说明: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很大、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区城。

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

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规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与男子相遇,必须先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

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

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

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

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

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平整垫高洼地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

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

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

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

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

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6、★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四、拓展延伸:1、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讨论并归纳: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讨论并归纳: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讨论并归纳: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念。

4、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以下两个场景。

1) 共工与颛顼为帝之后,大怒,心中十分不甘,请描述共工发怒的情状。

(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2) 共工撞倒不周之后,天地出现怎样的情景呢?(指导:抓住语言点、联想、想象,融入自己新的想法)(教学预设)1) 共工心想:周为帝后之子,凭我的本能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个奸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2) 天动地摇,支撑天穹的擎天柱折断了,维系大地四角的巨绳断裂。

5、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五、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

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习目标:1. 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 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难点 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设计一、导入并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

请看学习目标:1. 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自学(2分钟)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2.借助《学习与评价》等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3.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0分钟)四、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学生更正(10分钟)。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帮助更正读音并读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提出看法。

2.学生把原文抄在黑板上,请同学逐句翻译。

其他同学评价翻译质量。

3.理解原文大意,并把此故事讲给大家听。

4探究,加深理解师:本篇文章写的是一场战争。

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设计思路:a.从“怒”看其表现--“触”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2、再读感悟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a.自由读b.指名读c.男女竞赛读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五. 主题思想探讨: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

(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

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作业1.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2. 背诵课文。

3. 课后题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