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知识

杨贵妃最后怎么死的 途经杨贵妃缢死处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历史上有多个不同的说法。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杨贵妃在安禄山叛变中死于马嵬坡。具体解释:《旧唐书》卷五一讲,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初瘗时以紫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历史上有多个不同的说法。

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杨贵妃在安禄山叛变中死于马嵬坡。

具体解释:《旧唐书》卷五一讲,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

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

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因为杨国忠的错误决策,本该固若金汤的潼关天险被叛军很快就攻破,长安城危在旦夕,玄宗惊慌,连夜带着杨贵妃和皇宫禁卫军以及一部分文武大臣逃往四川,跑到马嵬驿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中午了,众将士又饥又饿,心里满是怨气,正好看到杨国忠和吐蕃人在一起,于是就大喊“杨国忠勾结胡人”冲上去将他乱刃分尸,参与哗变的士兵越来越多。

傍晚的时候大批士兵包围了玄宗和贵妃所在的驿站,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来见玄宗,对他说道“士兵们情绪激动之下杀死了宰相杨国忠,现在心中忧惧,害怕您秋后算账,所以想请您杀死贵妃”玄宗回道“这都是我的过错,与贵妃无关”士兵们不从,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然就不再跟随玄宗去四川了。

眼看着一场更大规模的哗变就要出现,玄宗无奈,只能向将士们妥协,含泪杀死了杨贵妃。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

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扩展资料:关于杨贵妃死因的其他说法:1、死于佛堂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

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

《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

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

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

”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

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2、死于乱军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

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3、吞金而死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

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

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

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

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

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

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

"乃止。

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

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

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4、逃往日本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当时马嵬驿被继死的,乃是个待女。

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贵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待女代死。

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

5、贬为廉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驿,只是被贬为廉人,并被下放于民间。

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

他本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蕴含着另一种意思。

假设以“长恨”为篇名,写到马嵬就不写了,何苦还要在后面假设个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从而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

参考资料:良钰2021-03-16 20:05:37杨贵妃死于一场兵变,兵变之后,唐玄宗以及杨贵妃等人逃亡到了四川马嵬坡,在兵变的威逼之下,唐玄宗已没有任何退路可言了,所有人都要求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没有后路走了,到最后只有利用坑蒙拐骗,赐白绸令杨玉环自缢,然后将杨贵妃的尸体就埋葬在了马嵬坡,本来这一切都是计划,没有想到真的被部下将贵妃给杀死了。

扩展资料:1、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日本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持这一说法。

如日本当代著名作家。

汉学家井上靖先生,他在收集了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调,写了长达14万多字的《杨贵妃传》,把这位传奇人物的悲欢离合,描写得畅酣淋漓。

关于杨贵妃的死,井上靖先生不仅与中国历代学者观点相同,而且还写了杨贵妃本人临被赐死前的态度。

2、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则当了女道士。

这种说法,在当时就已经有了。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

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

后来一些学者认为,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玉妃太真院”(即女道士院),唐时女道士院实质与青楼无异,此时她已落花飘零了,这对玄宗说来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俞平伯先生从20年代末期在《小说月报》第20卷2号上发表的《<长恨歌>及<长恨歌 >的传疑 》一文起,直到解放后,一直坚持这一观点。

3、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亡命到了日本。

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向日本电视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等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此事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有记载)。

日本有种说法,说死者是替身,杨贵妃本人则远逃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

据当地的传说讲,认为被缢身亡的,乃是一名侍女。

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

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察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这一以假代真的计谋得以成功。

而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飞快南逃,大约在今日上海附近扬帆出海。

经过海上的漂泊,来到日本油谷町久津。

参考资料:侯思雅2021-03-18 17:26:26据说,杨贵妃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去,香消玉殒。

关于杨贵妃的具体死法,有很多种传说:1.马嵬坡自缢。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南逃。

途经马嵬坡,大将陈玄礼和部下认为杨家兄妹祸国殃民,怒杀杨国忠,迫使玄宗赐杨玉环自缢。

2.死于乱军。

杜甫于至德二年(757年)在长安作《哀江头》,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唐代诗人李益的《过马嵬》和《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以及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3.流落于民间。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能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

4.逃亡日本。

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

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

高力士用车将贵妃尸体运来查验,而查验尸体的恰恰是陈玄礼,因而此计成功。

后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并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

扩展资料杨贵妃姓名由来:杨贵妃名字《旧唐书》与《新唐书》里没有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

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

后人沿用至今。

杨贵妃的“玉奴 ”、“玉娘”、“玉环”这三个名字是真实存在的,其中的奴、娘、环三个字的用语都是不同时期对杨贵妃名字的一种衬托。

玉奴,是她儿时的爱称;玉娘,是她册封前的尊称;玉环则是她册封贵妃、身体发福后人们对她的戏称。

杨贵妃的真实姓名应该叫做“杨玉”。

参考资料:董蕙漪2021-03-20 19:14:09杨贵妃是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时候,伴随着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逃出了长安,一路流亡,在流亡的途中经过了陕西省兴平市西约11公里的马嵬驿,在那个地方发生了战乱,杨贵妃在乱军的战斗中死亡的。

杨贵妃,名字杨玉环,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起义,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途中,经过马嵬驿,杨玉环于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扩展资料杨贵妃墓杨贵妃墓实际上是杨贵妃的衣冠冢。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马镇以西500米处,距西安60公里。

坟墓是半球形的,高度是3米。

整个墓地都是青砖。

墓后面有一座大约6米高的杨贵妃大理石雕像。

贵妃墓是一个小墓地上的半坡。

大门顶额横书“杨氏贵妃之墓”园内正面一座三间的仿古式献殿,过献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砖。

传说,女人们用贵族墓穴上的土匪脸去掉脸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变得细嫩。

因此,陵墓被称为“躺椅粉”,远处的妇女正在争夺土匪的脸。

即使来自其他地方的游客也必须带回陵墓,所以陵墓越来越小,而且墓地警卫不断地给陵墓添加土壤。

但很快就被人们拿走了。

为了保护陵墓,有必要用青砖包裹它。

这样,人们就再也不能从坟墓里取土了。

墓前有一碑楼,上刻:“唐玄宗贵妃杨氏墓”。

杨贵妃故居杨贵妃故居位于山西省永济市首阳乡独头村东向100米处。

建筑形状像一座民居。

在杨贵妃故乡,它是一座城堡式的单户住宅,有三个入口。

它是根据山而建的,南北向,俯瞰黄河。

建筑分为大门、下院、中院、上院、西园和马车池。

它是从一个中心轴自下而上。

参考资料:吾云涛2021-03-20 09:04:28关于杨贵妃的死因有若干种说法,包括白绫赐死、佛堂缢死、乱军中死、吞金而死等,目前流传较为广泛的杨贵妃死因是于马嵬坡被唐玄宗赐白绫缢死。

1、白绫赐死郑处诲撰《明皇杂录·卷下》:“环上系罗衣”者,贵妃小字玉环,马嵬时,高力士以罗巾缢之也。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

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

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

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2、佛堂缢死《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

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

《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

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3、乱军中死此说法主要见于唐诗中的描述。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反映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4、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

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扩展资料: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

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

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

关于杨贵妃之死,日本学者渡边龙策著有《杨贵妃复活秘史》一书,详细地论证了对杨贵妃未死而是东渡日本的看法。

他认为,马嵬驿事变中,杨贵妃的侥幸活命,与陈玄礼和高力士无关,而是起死回生。

她的出逃得到唐代舞女谢阿蛮与乐师马仙期的帮助,最后得到日本遣唐史的帮助逃往日本。

在东渡前,贵妃到扬州见到杨国忠长子杨暄之妾徐氏及其幼子。

这批幸存者一起逃往了日本。

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