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知识

凤尾菇栽培 厚度以15厘米为适宜

导语:大家好,我是农事农忙。凤尾菇是近年来国外广泛栽培的一种食用菌,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产量比草菇、香菇、双孢蘑菇都高。栽培方法简便,可以利用多种工农业副产物栽培,成本低,收效快,经济效益高。凤尾菇从国外引入我国后,经各地的栽培试验表明,它是一种高产优质的食用菌品种,很有发展前途,适宜于我国各地推广。接下来

导语:大家好,我是农事农忙。

凤尾菇是近年来国外广泛栽培的一种食用菌,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产量比草菇、香菇、双孢蘑菇都高。

栽培方法简便,可以利用多种工农业副产物栽培,成本低,收效快,经济效益高。

凤尾菇从国外引入我国后,经各地的栽培试验表明,它是一种高产优质的食用菌品种,很有发展前途,适宜于我国各地推广。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三种凤尾菇详细的栽培方法。

栽培方法一:秸秆栽培凤尾菇原料配制原料要干净,无霉烂变质,碾成糠粉状。

100斤,上述秸秆糠加过磷酸钙2斤,尿素0.2斤,多菌灵0.02斤,最好添加大豆秸糠(或蚕豆秸糠)2斤。

发酵处理料堆大,升温快,一般堆料量在200斤以上为宜。

堆料1-2天后,由于微生物发酵,料温逐渐上升,温度超过50℃后再维持2天。

培养料经过发酵处理,可降低杂菌感染率,加快凤尾菇菌丝生长。

制作菇床室外露地栽培可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做成畦状菇床。

多雨季节菇床要高于地面,以利于排水。

干旱季节,菇床要低于地面20厘米,有利于保温保湿。

菇床宽1米,长度不限,两边用宽40厘米的塑料薄膜包边,床底不铺塑料薄膜。

菇床培养料厚度,要根据气温高低而定。

春天气温较低,厚度20厘米左右,秋季气温较高,厚度以15厘米为适宜。

采用室内床架栽培,可参照棉籽壳室内床栽方法。

换种发酵料的料温降至30℃以下即可接种。

穴播法在菇床表面每隔 5厘米打一穴,在穴内放上菌种块,整个料面再撒一层菌种压实。

接种后,盖上薄膜。

室外栽培时,在塑料薄膜外面再覆盖草帘,遮光保温。

管理从接种到出菇前,一般不要揭开塑料薄膜,也不浇水。

大约15-20天,菌丝即可布满料层并上下吃透。

这时,可揭去覆盖的塑料薄膜,适当喷水,2-3天可以形成菇蕾。

栽培方法二:木屑栽培凤尾菇选地栽培场地要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方便、排水良好的地方。

作床菇床面要求高出 地面3-5寸,宽8尺,长度不限。

床面要平整,有利排水。

灭菌阔叶树木屑100斤,新鲜麦麸20斤,采用水煮法灭菌消毒。

铺料在床面,作一高度为6厘米的木框,将培养料,趁热连水带料倒入床面木框内,用木板压平压实,每平方米约用干木屑30斤左右,然后去掉四周木框,立即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杂菌侵入。

接种待料温降到 30℃以下时,打开塑料薄膜,用直径2厘米左右的圆锥形木棒扎眼,眼距为5x5厘米。

然后用消毒镊子,从菌种瓶内挖出菌块放入眼中,各眼全部放满后,再在料面均匀铺撒一层菌种,盖上塑料薄膜,四周用土将薄膜压紧,再在塑料薄膜上面覆土2-3厘米。

搭荫棚接种完毕,需立即搭上荫棚,防止日晒雨淋。

管理接种后要注意检查料温变化,控制料温不要超过30℃。

防止雨水浸泡,需及时挖沟排水。

料面发现杂菌侵染,可用石灰粉撒布杂菌部位,以抑制其蔓延。

一般接菌后 20天左右,菌丝上下吃透料时,去掉床面塑料薄膜,在床面上覆土1厘米,进行出菇管理。

栽培方法三:废棉栽培凤尾菇上料与播种菇床上先铺上塑料薄膜,将浸湿的废棉团松开分三层铺上,每层厚3-4厘米,铺一层废棉播一层种,最后一层播种量要略多一些。

播种用量,麦粒种为5%,木屑种为10-15%。

播种后整平,稍压实,高度为10-12厘米,气温在22℃以上时料要薄点,气温低料可厚些。

管理与采收 播种后第二天,菌丝开始生长,料温逐渐上升。

若料温高于36℃以上,菌丝生长停止,甚至会被烧死,培养料变黑。

这期间要注意菇房的通风,在料温升高较快的头几天,每天要数次掀开薄膜,以降低温度。

在适宜温度下,播种后12-16天菌丝布满基物,再过5-7天原基开始形成。

这时要揭去薄膜,注意菇房的通风、透光,调节基物的含水量在70-75%,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

根据基物的含水量和天气情况,每天适当向菇床、墙壁、地板喷水或洒水。

凤尾菇在废棉上生长迅速,气温在20℃左右,从原基形成到采收约4-5天,气温15℃左右约7-8天。

10-12厘米厚的废棉可收菇4-5茬,每收完一茬菇后,须把菇床上残存的死菇清除干净,以避免腐烂而引起病虫害。

清除残菇后,根据基物含水量情况,适当喷水,5-7天后第二茬菇开始出现。

总结:新鲜凤尾菇的蛋白质含量在3.6-3.9%之间,接近肉类。

凤尾菇的蛋白质中所含的氨基酸种类也比较全面,更可贵的是它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而粮食中通常又缺乏的几种氨基酸。

栽培凤尾菇的种植户,可以科学的选择一种栽培方式,在栽培的过程中需要科学严谨的对待每一个细节过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