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侗族的传统节日 赶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开始禁日的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等。赶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择日过侗年。

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开始禁日的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等。

赶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

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

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

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

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

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姑娘节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

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

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

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

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

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

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

花炮节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是最热闹的节日。

斗牛节“斗牛”是侗族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

盛行于黎平、榕江、从江、锦屏等地。

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打牛”(均为水牯牛,称"水牛王")。

“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号称“牛宫”。

牛王不事生产,有专人割草送水拌料伺候,还要时常供给猪油、蜂蜜、米酒等食物。

牛王膘肥体壮,犄角粗大尖利。

每头牛王还都冠有响亮的名字,如“猛虎王”、“霹雳王”、“春雷王”等。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斗牛节。

节前年青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

“送约”之后,便来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三日,谓之替牛“养心”。

斗牛场地多选在四面环山,可容纳万人以上的山谷或坪坝中,也有的在专用“打牛塘”(水塘)中进行。

到了节期,斗牛场周围,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正式比赛前,参赛的“牛王”在欢声笑语和芦笙乐曲的伴奏下,开始“踩场”。

一青年手举写有“牛王”名字的“马牌”(60余厘米见方的木牌)走在前面,昂首挺胸,“牛”气十足。

“马牌”后紧跟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佩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威风凛凛,神圣不可侵犯。

牛脖上还挂着一串铜铃,叮当作响。

“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

三声铁炮骤响,笙鼓齐鸣,斗牛正式开始,牛倌将燃着的火扔到“牛王”前边,放开手中缰绳,两牛便打斗到一起,观众齐声呐喊,为之加油助威。

到了预定时间,两牛仍打得难解难分时,双方即用绳索套住牛后腿拉开,是为“平局”。

此活动不为输赢,只为庆贺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盛帅为2021-04-09 12:08:21苗族节日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1、农事活动节庆;2、质交流节庆;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4、祭祀性节庆;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

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华夏称为三月三街节)。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华夏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屈氏),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华夏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

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还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诸如花山节等。

侗族节日: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

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

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

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张雪楠2021-04-11 09:29:10侗族苗族在服饰上是非常接近侗族男装多以青黑色亮布为主——一种以天然燃料靛蓝染色的布料,裹包头,裤腿裹绑腿,偏北的侗族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侗族女式的发型是偏髻,偏于左侧——这是与苗族很大的区别,苗族的发髻是盘于头顶脑后侗族某些的银饰与苗族接近,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侗族有银帽,但是没有银角,侗族银物中有类似汉族妇女的步摇等装饰侗族女装有裙装和裤装之分,裙装是百褶裙,与苗族类似,但是上衣侗族服饰有唐代遗风,是开襟露出抹胸,不过一些支系也与苗族服装类似,在交通发达的地区,侗族的服饰就是汉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