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痛苦的中国人 自然生活上的

毕业第一时间买了汉德克的《痛苦的中国人》和《形同陌路的时刻》现在看完了《痛苦的中国人》的第一章节。想要明白《痛苦的中国人》到底在说什么,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彼得?汉德克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编

毕业第一时间买了汉德克的《痛苦的中国人》和《形同陌路的时刻》现在看完了《痛苦的中国人》的第一章节。

想要明白《痛苦的中国人》到底在说什么,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

彼得?汉德克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编者前言里概述得很清楚了,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汉德克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点,文学对他来说,是不断明白自我的手段。

”不断明白自我,即自我认知,大概是汉德克所写大多数小说的基调。

在汉德克的文学观里,现实世界是虚伪、丑恶、陌生等的代名词。

他试图通过构建理想世界从而逃离现实世界的残忍和困惑,但却不沉迷于自我构建的文学象牙塔中。

汉德克独有的倔强和特立独行演变成他独一无二的人格特点。

起初我购入此书的目的第一是想看看一个奥地利作家怎样描写中国人痛苦,再者仰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头衔。

后来我发现,"痛苦的中国人"只是一种隐喻。

文中的"我"(安德烈亚斯?洛泽),片段式地寻找。

作为业余考古学者,内心产生矛盾。

“我总是提醒自己,少费些力气去寻找那些尚存的东西,而要更多在意那些已经消失的东西:那些不可挽回的、消失了的——那些被劫走的——那些已经完全腐烂了、同是却又作为空穴继续存在的空位或空缺。

”作为案犯“最终,他用尽了一番力气,却使小船难逃被掀翻的厄运”门槛——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的过渡门槛这一重要意象,对洛泽产生巨大影响。

门槛是具体也是抽象的。

现实的门槛也是心灵门槛。

门槛也许是一个好与坏的标准,在于主人公那儿,是陈旧和过往的回忆,是内心和外在的分割。

门槛就是我的归属。

从关于门槛的不断思考中,洛泽进一步升华。

在这座城市里,呼啸声接连不断,闪光纵横交错,隆隆声不绝于耳,光与影的队列从这一端奔向另一端;时而有一道道闪光穿越,就像救护车风驰电掣地驶过。

奇怪,目光遇着火就变为凝视,碰到流水却常常避开。

(分享一段书中我最喜欢的文字)文中各种比喻,跳跃的片段式描写,诉说着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从而演变成梦中的陌生人——痛苦的中国人关于争议极大的那一段文字此时,餐馆里已坐满了人,他们清一色都是中国人。

餐馆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灯光昏暗、又脏又乱、低矮而简陋的贫民窟。

餐馆的中央有一个平台,用作屠宰场。

几个光着上身的彪形大汉,两只手里各举着一把长刀,正向另几个同样赤身露体、手无寸铁的男子猛冲过去。

没有战斗。

那些手无寸铁的男子也不逃走。

更确切地说,他们弓起背,活像猴子似的,等着那头追踪而来的狮子把他们抓住。

他们龇牙咧嘴,冲着那些屠户发出最后的恐惧嘶叫(其实更像尖叫)。

与此同时,就连那些受害者的脚掌也好像已经弓了起来,在平台上弯成了若干个拱形,咔嚓作响地抽搐着。

转眼间,那个完整的躯体便不复存在了。

它不仅被砍成了一个个碎块,而且这些碎块也几乎同时被那些坐在下面大厅里的人全都吞没了。

刚才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此刻却已变成了食道里的最后一块碎肉。

那一张张嘴,连同这不停运作的食道,则标志着一个所谓的华人区最深层的区域。

对于是否c化了中国人,全文已经很明白了,该文不是现实主义,不是写实主义,这段描写也出自主人公的梦。

引言中说得很清楚了,出于主人公竭力克服内心痛苦的隐喻。

而救赎了主人公的,大概是爱吧。

他经过门槛的讨论后,情不自禁地渴望“一个肉体”,渴望一种“爱的当下”。

虽然不敢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需要爱,一种需求或者是一种责任。

一旦出现了爱,大概就出现了一种羁绊。

肉体上的、自然生活上的、人文社会上的。

随着爱的出现,我便会有了安全感。

或者,终归都不会有爱存在。

后面的过程是内心深处的斗争。

当我眺望远处某个山脊时,常常会看到不,见首尾的人群正在向上攀登。

各种复杂的自然意象反映出他内心的挣扎而最后,主人公终于睁开眼睛,坐了起来,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淋浴、喝水、吃饭、读信。

还有寻找证人,自我解脱。

这里我想到杨绛《我们仨》中提到过:“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梦境与现实交织,其中的困惑和挣扎也不言而喻了吧。

后半段的各种声音,狭小的房间,与陌生灵魂的碰撞,洛泽与痛苦的中国人告别,又进一步升华。

尾声中的各种意象:微风、河流、丁香花等已经趋向柔和,代表内心转变。

这条中世纪的运河流躺着——和城里教堂大门那些石像一样——宁静、狡黠、静默、庄严、徐缓且宽容。

全文最为重要的一段话,且是结尾。

洛泽所看到的外在世界已不再撕裂,而归于祥和,完成了自我救赎。

我认为这个故事的伟大在于,一个人不断与自我抗争,一个人完成了自我救赎。

一种可叹的精神力量。

与小乘佛法观点中的自我完善与解脱的观点不谋而合。

其中所描写的各种宏大的意象恰恰是该文的优秀所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