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四平之战 企图武力接管东北地区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牺牲近2万人的代价取得了四平之战的最后胜利。习近平凝神观看、细致询问,他感慨地说,四战四平只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战役。我们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鲜血铸就了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要让14亿人民、9000多万党员特别是各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牺牲近2万人的代价取得了四平之战的最后胜利。

习近平凝神观看、细致询问,他感慨地说,四战四平只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战役。

我们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鲜血铸就了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

要让14亿人民、9000多万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很好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

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一定要守住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四平战役纪念馆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四战四平是东北解放战争中一段重要的战事,历史永远铭记在四战四平战斗中付出鲜血和生命的英烈。

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走近四平、走近英雄……(一)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战役纪念馆坐落在四平市文化中心的英雄广场,始建于1958年,时称“四平市展览馆”。

此后该馆几经易名,1987年定名为“四平战役纪念馆”。

新馆建筑面积5158平方米。

“四平战役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为彭真亲笔题写。

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先后四次大战四平:四平解放战、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四平收复战。

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参与过四平战役的作战部署和指挥。

四平战役纪念馆包括序言、战史厅、支前厅、英烈厅、半景画厅五大部分,展陈面积30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史料、图片近2000件。

纪念馆正面墙体上设有反映四战四平历史的浮雕。

进入纪念馆序言厅,映入眼帘的是红色墙体上1946年四平保卫战期间毛泽东“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的电文手迹。

红色墙体下方黑色基石,寓意英勇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之战中血沃东北黑土地。

右侧浮雕表现了东北民主联军气势如虹、纵横东北的英雄气概。

序言厅顶部的红五星和圆环寓意人民军队四战四平的丰功伟绩。

战史厅分为战前时局和战史风云两部分,再现了四战四平的历史。

人民支前厅展现了后方根据地人民支援前线的场景。

英烈厅展示了先烈们的英雄事迹。

结合声、光、电等多种陈展艺术形式,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再现了四战四平那血火交织的历史情景。

四平战役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吉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本节摘自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出版的《吉林省红色旅游指南》)(二)四战四平四战四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一次重大战役。

从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先后在四平进行了四次浴血鏖战,最后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一战四平——四平解放战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全面对日作战。

8月11日,八路军总部命令吕正操部、张学思部、万毅部、李运昌部挥师出关,对日伪军队作战,收复东北。

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共中央派干部、军队陆续开赴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

到了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已有10万余军队、2万干部到达东北。

国民党为争夺抗战胜利果实,确定了占领并独霸东北的战略。

他们在美国帮助下加紧从大西南往东北调兵。

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国民党陆续派接收大员进入东北各城市,建立国民党各级政权。

1946年3月,在东北的苏军陆续回国。

3月13日,驻四平苏军全部撤离四平。

开赴到沈阳一带的国民党军达20余万人。

即以沈阳为基地,分两路向本溪和四平方向同时大举进攻。

此时,国民党为了争取时间排兵布阵,制造其在东北的绝对优势;中国共产党为了迟滞国民党军北犯进度,争取更多时间建设根据地;美国为了借机扶植国民党,在北平组成了由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和美国三方代表参加的军事调处执行部,进行和平谈判。

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西满分局“应立即准备粉碎蒋军的进攻”。

又指示:“苏军撤退后,必须打几个胜仗,弄得蒋军在东北处于困难的情况下,蒋军才会在我们所能接受的条件下和我妥协。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配合当时的和平谈判,东北民主联军决定在苏军撤离后首先控制沈阳以北的长大铁路干线城市,并由西满军区部署首先夺取战略要地四平。

夺取四平的战斗,东北民主联军参战部队有辽西军区保一旅一团、万毅纵队(亦称东满第七纵队)五十六团、原二十四旅七十团、三师十旅的4个连、辽西二分区一部分及梨东县大队等共6000余人。

战场总指挥为三师十旅旅长钟伟,副总指挥为保一旅旅长马仁兴,参与领导此战斗部署和指挥的还有中共辽西省委书记陶铸,辽西军区司令员邓华等。

四平国民党守军为刘翰东临时收编的伪铁石部队残余及外地逃至四平的土匪武装共约3000余人。

东北民主联军于3月15日攻占了四平西郊飞机场,3月16日晚接敌围城。

保一团、万纵五十六团、原二十四旅七十团分别从城西、东、北三面攻城,其它部队配合。

战斗于17日凌晨2点打响,中午结束。

二战四平——四平保卫战东北民主联军在解放四平的同时,也控制了四平以南至铁岭一带铁路沿线地区。

国民党军按其抢占整个东北的既定方针于3 月中旬向“南满”、“北满”东北民主联军控制的地区大举进攻。

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之一——新一军沿中长铁路向北推进;号称国民党御林军的七十一军沿康平、法库一线企图迂回四平。

拥有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依仗其优势,从沈阳一出发就叫喊“4月2日前占领四平,4月8日前占领长春。

”面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先后三次电示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要“动员全力,坚决控制四平街地区。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制订了东北大会战部署方案,上报中央并于4月初在梅河口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了保卫四平问题。

由于保卫四平之重要,4月初,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到四平部署作战事宜,尔后移驻梨树指挥四平保卫战,直至5月18日夜随大部队撤离。

4月8日,民主联军总部直属一师(梁兴初部),万毅纵队,西满三师(新四军黄克诚部)十旅、八旅等共12个团,在昌图北兴隆泉、兴隆岭地区围歼进至该地的国民党新一军之三十八师,歼其4个连。

同时民主联军西满三师之七旅在朝阳坡与国民党军1个团作战,歼其400余人。

这几次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1200 余人。

尔后,三师七旅等部在泉头、双庙子等地同国民党军作战多次,迟滞了其推进速度。

国民党新一军、七十一军在四平外围遭民主联军打击后,七十一军放弃从左翼迂回四平的打算,紧紧向右翼的新一军靠拢,于4月17日逼近四平。

同时,新一军之五十师进至四平西南牤牛哨和东南半拉山门,其三十师进至四平以南山地庙儿沟,其三十八师进至四平以西的老四平和泉沟车站,形成对四平的弧形包围。

国民党军队由于对四平久攻不下,锐气受挫,于4月27日停止了进攻,修筑工事,双方形成对峙形势。

民主联军利用双方对峙这段时间,进一步修整工事,有的还用上了钢板、钢轨,使工事更加巩固。

同时,四平人民组织文艺演唱队到前沿阵地演出,四平周围的许多地方政府组织慰问团到阵地慰问,使广大指战员受到鼓舞,增强了坚守四平的信心。

四平前线经过一段暂短的对峙之后,5月15日又开始了更大规模更加激烈的战斗。

国民党军集中了10个整师的兵力到四平阵前。

坚守山头阵地的民主联军指战员不畏强敌,顽强抗击,打退了多次整营的冲锋,终因力量相差悬殊,阵地失陷。

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后,果断决定守城部队于5月18日午夜到5月19日凌晨,全部撤离四平,作战略转移。

至此,轰动中外的四平保卫战结束。

三战四平——四平攻坚战四平保卫战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撤至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

1946年秋到1947年春,经过贯彻中共中央东北局“七、七”会议决议,历行剿匪、发动群众、进行土改、发展军队,使东北民主联军有了可靠的根据地,军队总人数达四十余万。

在北满取得了三下江南、在南满取得了四保临江等重大胜利,迫使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947年夏,关内刘邓大军等部队开始向国民党军展开大反攻。

为了配合关内战场,结束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保卫战后被分割于南、北满的局面,进一步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从而彻底转变东北战场局势,东北民主联军于1947年5月发动强大的夏季攻势。

不到20天时间,相继解放了长春、吉林、四平周围的数十座中小城镇。

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占领东北交通枢纽、切断国民党南、北满之间的联系,1947年6月初,东北民主联军经请示中央军委同意,决定攻取四平之敌。

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令,1947年6月初,西满纵队、第一纵队先后开赴四平阵地。

6月11日,西满纵队一师攻占四平西郊飞机场,全歼国民党七十一军运输营和保安团一个营共600余人。

6月13日,第一纵队二师四团二营攻占国民党军新立屯据点。

至此四平近郊的国民党军据点基本被清除,为总攻扫清了道路。

23日,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十六师、十八师投入四平攻坚战。

四平战斗改由第六纵队司令员洪学智统一指挥。

25日,一纵队三师攻占国民党军重要据点天主教堂。

此后,国民党军残部被压缩在晓东中学、油化工厂一带顽抗,路东市区一半以上被民主联军占领。

28日,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调集的9个师增援四平部队,均已出动,其先头部队已到达四平附近的泉头车站。

企图解四平之围,并与民主联军决战于四平外围。

在这种情况下,民主联军攻取四平已无意义。

遂奉命于6日30日拂晓全部撤离四平战场。

四平攻坚战结束。

四战四平——四平收复战东北民主联军经过1947年秋季攻势,彻底转为战略反攻,完全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1947年12月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又发起了强大的冬季攻势,各路兵团一起出动,出其不意的奇袭沈阳外围国民党守军。

先后攻克彰武、公主屯、新立屯、鞍山、营口、法库、开原等城市。

歼国民党新五军之一九五师、四十三师、新编五十四师,五十二军之二十五师以及交警总队,清剿队5,7万余人,并争取了五十八师起义。

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全部肃清沈阳以南的国民党军以后,接着又控制了中长路和营口支线,切断了国民党军海上运输和锦沈交通,使四平、长春、吉林之国民党军更加孤立,处于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

此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由于接连丧师失地,接任陈诚职务的第三任国民党东北战区司令官卫立煌到任后,为扭转被动局势,改变了陈诚的“固点、联片、扩面”的方针,提出“重点不重线”的主张,计划在不得已时放弃吉林,收缩兵力于长春,尔后视情况发展南退四平,集中兵力固守这一铁路交通要点,等待蒋介石援兵东北。

根据这一形势,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为了拔掉国民党军沈阳至长春间的立脚点,断绝国民党恢复南北联系的可能,以便对长、吉、沈、锦之国民党军各个击破,为解放全东北创造条件。

“东总”决定乘冰雪未融,道路尚可通行,仍有利于大兵团行动的良好时机,再次进攻战略要地四平。

1948年2月27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下达进攻四平的作战部署,命令第一纵队、第三纵队一部、第七纵队(由西满纵队改编)和独立第二师、总部直属炮兵团组成进攻四平的部队。

由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治委员万毅统一指挥。

又令第二、第六、第八、第十,4个纵队及独立第四、第五师,于昌图、泉头、威远堡、莲花街、通江口一带阻击沈阳北援之国民党军。

一纵、三纵、七纵和独立二师、4个炮兵团接到总部命令,立即分别从石佛寺、开原、昌图、金家镇、大洼等地向四平进发,准时进入集结地域,对四平形成了全面包围的态势。

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于3月4日开始外围战斗,集中力量扫清四平守军的外围支撑点。

3月12日7时40分,总攻开始。

城内守军由于腹背受击,路西守军迅速向路东收缩兵力,致使路西战斗很快变成了追歼战,到10时左右,路西除转盘街(现烈土塔东北侧)核心工事尚有一个营被包围外,其余皆在溃乱中被歼灭或逃向路东。

到下午2时,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与第一纵队会师于中央大街。

然后集中大部兵力乘胜沿大街小巷向路东追击,扩大战果。

13日晨,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和第三纵队一部与炮兵部队经过重新组织和准备,对国民党军残部发起最后猛攻。

在东北人民解放军炮火轰击下,国民党军残部很快投降。

七点整战斗全部结束。

四平的四次作战以国民党最后失败,我军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对于我军当时创造和控制东北战场的局势,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锻炼我人民军队以及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最后取得辽沈决战的胜利,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战四平是实现我党决策东北战略方针的关键战役。

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指出过: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和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

如果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我们党此时如此看重东北,就在于此时东北的战略地位特别重要。

四平位于东北平原中部,沈阳、长春之间,是中长、平齐、四梅三条铁路的交汇点,连通当时习惯称谓的东、西、南、北满,又是著名的粮食集散地。

这些条件,使四平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当时国民党对东北的政策是与人民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独霸东北;而中国共产党则要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在东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在四平进行大规模的争战。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党组建了东北局,并组织二万干部十万大军开赴东北。

随后在东北战场上所展开的一系列军事、政治的斗争,都是为实现上述战略目的服务。

四战四平大大加速了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四战四平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是占有极为重要地位。

四战四平中,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对如何进行大规模城市攻坚战,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摸索、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攻城作战方法。

这对于提高自身作战能力,适应后来更大规模的战略反攻起了重要作用。

两年时间,不仅大量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消耗和缴获了敌人大量的武器装备,国民党一些美械装备、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在四战四平中被我军消灭。

从此,敌人士气大大下降。

特别是收复战后,东北敌军完全陷入孤立无援、坐而待毙的境地。

经过四平保卫战的沉重打击,再加上后来新站、拉法一仗,国民党再也无力北进,形成了隔松花江对峙的局面。

四平攻坚战大大加速了全面反攻的进程,所以,才有接连的秋、冬攻势。

四战四平的英雄业绩是英雄乐章中可歌可泣的一章。

在四战四平战斗中,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指战员发扬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前仆后继,奋勇杀敌,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壮歌。

参战部队中先后有数百个单位受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各纵队、各师(旅)的表彰和嘉奖,有数千名指战员战场立功,涌现出数十名著名的战斗英雄。

成千上万名战士的热血洒在四平这块土地上,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据不完全统计,在四战四平期间,我军牺牲的团以上干部即达40多名。

在烈士陵园中,把名字记在烈士名录上的即达10081人,“辽吉功臣、四平名将”马仁兴、“不死的英雄”王西兰,他们共同用理想、行动乃至生命演绎了四战四平的悲壮历史,并让这段历史如同他们的名字一般永垂青史。

四战四平大大提高了四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四平当时不足10万人口,今日也只有40万人口。

但它在国内外的名声却比它实际地位大得多。

其原因就在于四战四平,使它名声大振。

在两年时间内,四次争夺,两次得而复失,第三次才最后解放。

战争打得十分激烈、残酷。

这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正如当时一首歌谣所说:“四平,四平,四战四平,不战四次,不能太平。

”四平保卫战是毛泽东亲自决策的一次大的战役。

中外瞩目,尤其是美国极为关注,因为它已把赌注押在了国民党身上。

这次战役关乎东北停战谈判的前途,关乎党在东北的前途和命运。

使四平出名的还在于毛泽东1946年4月27日“化四平街为马德里”口号的提出。

马德里被誉为“英雄主义和抵抗的象征”。

毛泽东以此作为口号,不管作为鼓动口号也罢,还是具有战略性质,它都大大提高了四平的战略地位,从而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平的解放,彻底切断了国民党沈阳、长春守敌的联系,使沈阳、长春守敌更加孤立,使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的主动权大大增强,为东北人民解放军以后大兵团的协同作战和城市攻防战提供了宝贵经验,极大地鼓舞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和东北人民的信心。

四战四平也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奏响了三大战役的冲锋号,为解放东北乃至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辽吉功臣 捐躯报国——马仁兴血洒四平攻坚战在被誉为“英雄城”的四平市,人们会看到仁兴小学、仁兴路、仁兴商厦、仁兴广场等带有“仁兴”二字的地点,它们都是为纪念在四平战役中牺牲的我军高级将领马仁兴而命名的。

马仁兴将军为四平战役的胜利鞠躬尽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用鲜血灌溉了人民幸福之花,人民永远怀念马仁兴将军,称他为“四平名将,辽吉功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蒋介石进一步暴露了险恶的独裁野心。

他一方面以中国战区统帅的名义命令八路军等中共武装力量原地待命,同时命令其他国民党军队日夜兼程向东北进军;另一方面又接连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企图以此拖延我党军队。

9月4日,蒋介石派第一0七师原师长刘翰东进驻四平,并任命他为辽北省政府主席,省府设在四平城。

1946年1月8日,刘翰东就集结了一伙地痞流氓作为扈从官员走马上任,成立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

中共中央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由毛泽东同志赴重庆参加谈判,为我党争取舆论的力量;另一方面派干部、军队陆续开赴东北,命令他们指挥所统领的兵力迅速进攻日军残余势力。

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之下,晋冀鲁豫等地的部队分别从陆路和水路陆续开赴东北地区,建立东北根据地,趁热打铁收复东北领土。

至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已有10万余军队、2万干部到达东北。

为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马仁兴带领部队随吕正操司令员和林枫政委来到东北。

抵达东北以后,部队暂时在沈阳一带进行修整,为适应新的战斗形势,部队进行重新编制,分编为保安部队一、二、三旅。

马仁兴光荣地担任保安部队一旅旅长,他积极配合大部队操练士兵,鼓励士兵学习战略战术。

他还率领部属转战辽吉各地,打击伪军、土匪等反动势力。

与此同时,蒋介石为了夺取东北这片富饶的宝地,不惜从中国的大西南调兵,还向美国人求得援助,向我党东北解放区大举进攻,企图武力接管东北地区。

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间,蒋介石陆续向东北各城市派出接管领土的特派官员,建立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级政权,这是蒋介石窃取抗日战争胜利果实的重要步骤。

1946年1月初,蒋介石假惺惺地与我党签订了停战协定,墨迹未干之际,蒋介石就出尔反尔,派兵进攻我党东北民主联军。

蒋介石还多次致电刚刚上任的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东北地位很重要,关系到国民党的命运;而要控制东北,一定要守住战略要地四平。

刘翰东上任以后四处网罗伪满残余武装、土匪恶霸和地主武装,为接应国民党主力部队和长期占据四平做准备。

然而,仅仅过了两月之久,刘翰东就被俘虏了。

1946年3月,马仁兴配合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四平,歼灭被国民党收编的伪满部队,俘获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辽北省警察总队队长张东楷、土匪头子王大化、王耀东等人,缴获轻重机枪69挺、大小炮32门、步枪2000余枝、汽车20辆、马700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这一战役极大地震慑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四平解放后,中共辽西省委及辽西二地委重新组建了四平的领导机构,组织一批精干力量成立中共四平市委员会和四平市卫戍司令部。

马仁兴因表现优异被任命为四平卫戍司令,负责四平的城防和治安工作。

马仁兴十分具有战略眼光,他充分认识到四平的战略地位: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四平是南北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还是东北著名的粮食集散地,可以说哪一方占据了四平,就占据了后勤补给的粮仓,所以四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6年4月,国民党集结5个军的兵力,由沈阳地区向我东北解放区发动猖狂进攻,先后占据抚顺、鞍山和铁岭等地,企图一举攻破四平。

中共中央紧急部署四平保卫战,迅速从东满、南满和西满调兵遣将到四平南部集结,准备同国民党军开展一场大会战。

为配合大部队的战斗,身为四平城防卫戍司令的马仁兴沉着冷静地做好各项准备,他多次在部队中召开干部会、群英会、动员会,一方面集思广益分析敌人的弱点,另一方面激发广大官兵保卫四平的士气。

四平保卫战前夕,他亲自踏查四平各地,视察城防情况,草拟“四平战斗防御计划”。

马仁兴的详细调查和周密部署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官兵的勇气和信心,四平保卫战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士气,为我党同国民党的谈判提供了重要筹码。

四平保卫战后,马仁兴率领保安部队一旅向西北转移。

1947年6月,为配合东北民主联军的夏季攻势,马仁兴率部参加四平攻坚战。

战斗打响后,马仁兴亲临前线指挥,并于16日进入四平城内。

随着我军攻占范围的扩大,敌军龟缩至城东负隅顽抗,他们凭借高大建筑物集中火力封锁我军进攻路线,导致马仁兴所率领的部队损失严重。

上级命令马仁兴暂时撤出战斗,进行修整。

马仁兴奉命撤出战斗,23日晚8时,当马仁兴正在前线指挥所筹划作战计划时,不幸身中流弹,当场死亡,年仅43岁。

马仁兴的牺牲让全体部队官兵悲痛不已。

东北地区的党政军领导同志、地方各界代表向马仁兴及其他死难烈士敬献了花圈、挽联、挽词,称赞马仁兴为“四平名将,辽吉功臣”。

辽吉省委号召全党全军干部和指战员学习马仁兴同志有勇有谋、热诚爱兵的优良作风和精神,并在四平市和白城市修建了马仁兴将军纪念碑来铭记马仁兴将军的功绩。

(本节选自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红色吉林——100个引人入胜的党史故事》吉林日报全媒体 记者:李娜 编辑:赵树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