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学

什么叫双台风效应? 合并或者分离

藤原效应(日文:藤原の効果、ふじわらのこうか;英语:Fujiwharaeffect),是指两个距离不远的水旋涡或大气旋涡(例如热带气旋),因为涡度、质量及相对位置的不同,而互相影响的状态。藤原效应最早是由当时的日本中央气象台(今日本气象厅)台长、日本气象学家藤原咲平在1921至31年间所进行的一系列水工实验及研究发表,主要解释当两个台风同时形

藤原效应(日文:藤原の効果、ふじわらのこうか;英语:Fujiwhara effect),是指两个距离不远的水旋涡或大气旋涡(例如热带气旋),因为涡度、质量及相对位置的不同,而互相影响的状态。

藤原效应最早是由当时的日本中央气象台(今日本气象厅)台长、日本气象学家藤原咲平在1921至31年间所进行的一系列水工实验及研究发表,主要解释当两个台风同时形成并互相靠近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因而得名。

藤原咲平发现,两个接近的水旋涡,它们的运动轨迹会以两者连线的中心为圆心,绕着圆心互相旋转。

而大气旋涡亦出现类似情况。

热带气旋之间的藤原效应俗称“双台效应”,热带气旋通常会随着副热带高压和低压槽的转变而移动。

由于台风本身以气旋式(北半球为逆时针向,南半球为顺时针向)旋转,台风以外周围的气流亦受其影响,为气旋式风场(风场又称驶流场)。

若有一质点位于气旋式风场中,必会为风场带动,移动路径将为气旋式旋转。

两个台风即因受到彼此风场影响,会呈气旋式互绕。

实际大气的大尺度背景风场,远比单纯双台风交互作用时复杂,再加上水潜热释放以及地球旋转的科里奥利力(科氏力)随纬度增加,因此两个台风除了互绕外,还可能产生合并、分离、拉伸等现象。

【概要】藤原效应的发生有距离的限制:两个距离太远的气旋是不会发生藤原效应的。

一般来说,两个台风通常慢慢靠近,直到相距约1000至1200公里(亦有说1000至1500公里之间的其他数值)时,开始受彼此影响,呈气旋式螺旋轨迹接近,开始产生藤原效应。

[1][2]但到800公里左右时,有两种情形可能发生:合并或者分离。

又过程中亦可能随台风登陆而造成强度的减弱、消散,改变了两个台风的交互作用。

藤原效应的示范过程中,会在水缸内人工产生两个水旋涡,目的是显示它们接近时复杂的流动。

藤原效应可大致分为6类:互相靠近型(相寄り型):又称合并型,较强的热带气旋(甲)和较弱的热带气旋(乙)相碰后,乙就会快速减弱,被甲吸收而形成一个热带气旋,而这个合并后的大热带气旋可能变得更强,但有时也不会有很明显的变化。

如2000年范围广大的台风桑美,其西面的风场环流破坏了另一气旋宝霞的结构,令其减弱而逐渐把它吸收。

指向型(指向型):一个较弱的热带气旋因另一个较强的热带气旋的运动方向被而受影响。

追从型(追従型):一个热带气旋首先移动,而另一个热带气旋从后跟随。

如2002年台风凤凰,绕完一圈后,最后受到北方高压驶流场,跟随风神的步伐。

时间等待型(时间待ち型):东边的热带气旋(甲)首先北移,待甲离开后,在西边的热带气旋(乙)亦开始北移。

同行型(同行型):两个热带气旋同时移动。

离反型(离反型):东边的热带气旋加速向东北移动,而西边的热带气旋一边减速一边西移。

另一说法是会依照热带气旋之间的强弱程度而不同而大致分为两种:主导体牵引较弱者移动:如果两个热带气旋一个较强(甲)而另一个较弱(乙)的情况下,甲会影响乙的运动方向,而使乙绕着甲的外围环流作逆时针旋转移动,直到影响力减小至有效距离以外而分离,或直到两者合并为止。

以上描述是以北半球而言,若是发生在南半球的话,则是以顺时针方向旋转。

两者互旋:如果两个热带气旋的强弱差不多,则以两者连线的中心为圆心,共同绕着这个圆心旋转,直到有其他的天气系统影响,或其中之一减弱为止。

【例子】以下是一些曾发生藤原效应的热带气旋之例子,当中两个台风发生生之藤原效应较为普遍,且藤原效应多在西北太平洋发生。

台风玛丽(7414)/热带风暴妮艼(7415)类别:指向型、追从型台风宝佩(7709;在日本又名为冲永良部台风)台风艾贝(8305)/热带风暴班恩(8306)/热带风暴嘉曼(8307)类别:追从型、时间等待型台风派特(8512)/热带风暴露比(8513)/台风斯凯普(8514)类别:互相靠近型、同行型、离反型台风维娜(8613)/台风韦恩(8614)台风欧姬蒂(9121)/台风派特(9122)类别:时间等待型、同行型台风丹娜丝(0115)/台风百合(0116)台风玛莉亚(0607)/台风桑美(0608)/强烈热带风暴宝霞(0609)类别:同行型、离反型?台风米娜(0723)/台风海贝思(0724)类别:指向型、追从型、同行型在大西洋方面,发生最多藤原效应的年份是1995年。

当中飓风Humberto和飓风Iris在当年发生了藤原效应,并互相影响其运动方向,后来热带风暴Jerry亦因是次藤原效应,被飓风Iris以互相靠近型方式拉近并影响之。

1994年,热带气旋Pat与热带气旋Ruth发生了藤原效应,互相影响其运动方向。

2004年,一热带气旋被飓风Lisa吸收之事亦是一个例子。

[3]在东北太平洋,藤原效应的发生次数不多。

在该地发生藤原效应的其中一个例子,是2005年9月18日热带风暴Lidia被飓风Max拉近并吸收。

藤原效应多数出现于西北太平洋,主要原因是由于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台风)多,且出现次数较频密,同一时间可能有两个热带气旋活跃于西北太平洋,容易造就藤原效应的发生。

在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飓风)、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区(气旋)偶尔会见到藤原效应。

而南大西洋因几乎没有热带气旋生成,所以至今没有藤原效应在该处发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