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学

血疫评价 来说明人类现在的处境

这里更正一下:夏尔.莫内发病时,身上的血液溅到了医生身上,最后医生病发,在医生身上检测出了马尔堡病毒。所以,这样说下来,夏尔莫内身上确实就是马尔堡病毒。谢谢大家的提醒啦(????)首先先说结论:《血疫》

这里更正一下:夏尔.莫内发病时,身上的血液溅到了医生身上,最后医生病发,在医生身上检测出了马尔堡病毒。

所以,这样说下来,夏尔莫内身上确实就是马尔堡病毒。

谢谢大家的提醒啦 ( ?? ??) 首先先说结论:《血疫》这本书值得一读。

因为它不止是从单一个疫情的角度看埃博拉,更是从 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个角度,来说明人类现在的处境: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已经使得大自然对人类产生了排斥反应。

作者认为各种病毒,比如埃博拉,艾滋病的蔓延都是大自然对于人类过度扩张的回应。

一月中旬的时候,我生了一场病,所以读书的事情就给耽搁了。

而等到我病好了,全国都在生病了。

这一次的疫情,来的猝不及防,我以及我身边的人事先都没有预料到。

等到我们意识过来的时候,疫情已经传遍全国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只能做好自己,待在家里,尽量不去参加人群聚集的活动,再劝说一下身边的亲戚提高防范意识。

然后我也做不了啥了。

毕竟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不能冲上一线分担什么。

既然要窝在家里,我决定看看书,看看瘟疫是怎么如附骨之蛆,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

就像索拿人类生命的黑白无常,随时都在暗处准备收割。

第一本,是《血疫》(看过的朋友可以跳过) 《血疫》有一个副标题,叫做“埃博拉的故事”。

就是那个在非洲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的“埃博拉”病毒。

故事从1980年开始。

1980年,一个叫做夏尔.莫内的法国人,来到非洲埃尔贡山工作。

他闲暇之余,和一个女人前往一个叫做奇塔姆洞的景点游览。

没有人知道夏尔莫内在奇塔姆洞中遭遇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

而在当时更没有人知道,在这次游览之后,奇塔姆洞会成为宛如“潘多拉魔盒”的现实存在。

而夏尔莫内在这次游玩之后,生病了。

一开始,他先是头疼,后来也是发热,呕吐。

再后来,就变成了超出认知的可怕模样:当时没有人知道夏尔.莫内得的是什么病,他的同事们很担心他,于是他们带夏尔.莫内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医院。

然而夏尔.莫内没能撑到医生接诊那一刻。

夏尔.莫内成为了被称为马尔堡病毒的受害者,这个病毒与后来的“埃博拉病毒”的关系密切,二者的共同特点就是: 极高的病死率 。

医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这些可怕的疾病,想找到它的起源,将它彻彻底底地研究透。

为了这个目标,科学家们费尽苦心,甚至连奇塔姆洞都进去探索过。

但这次行动一无所获:研究人员没有在奇塔姆洞中找到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消失在各路专家的视线中。

直到9年以后的1989年,美国首都华盛顿西部的一个叫做雷斯顿的小镇,镇上有一家销售医用研究动物的公司。

这个公司从菲律宾进口了一些猴子,准备作为医用动物卖给实验室。

然而在这些猴子之中,有猴子携带了埃博拉病毒。

并且这些病毒还可以通过在空气中形成气凝胶的方式进行传播。

这与最近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是一样的。

不同就在于:在1989年前的研究中,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在书中,当时负责1989年在雷斯顿的应对埃博拉病毒总指挥曾经这么说:而当时的情况更加严峻:由于前期对疫情防范意识薄弱,操作不到位。

负责对猴子进行检测与照料的工作人员已经染上了埃博拉病毒。

并且在随后的检验中,有两名医疗人员也染上了病毒。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染病者必死无疑,而且病毒还可能会进一步爆发。

但是大自然跟人类开了一个大玩笑:那几个染上病毒的人没有死,最严重的也只是呕吐,头疼几天,然后就好了。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被误诊,他们的体内确实检测出了病毒,病毒在他们的体内繁衍,增殖,但是却没有像对待夏尔.莫内一样杀死这些人。

他们一直活了下来。

1989年的这次事件看起来仿佛一场无头无尾的闹剧:一向在非洲肆虐的埃博拉为什么会通过菲律宾的猴子进入美国?为什么一向杀人与无形的埃博拉这次却放过了人类?埃博拉,就像一个杀人与无形的杀手,我们看不到它,但它却能随时取人性命,或者不取。

从我的角度来看,后一种更可怕。

最后一章,是作者个人前往奇塔姆洞探险的故事。

与前面的部分不同,这一部分就像是作者的奇塔姆洞游记。

奇塔姆洞其实以前在当地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景点(不然,夏尔.莫内也不会去探险),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破坏,奇塔姆洞也不复往昔的风采。

作者在这一章表达出了整本书的主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

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

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

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

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

以作者的观点,从艾滋病到埃博拉,这些从非洲热带雨林向全世界肆虐的病毒大多是由于热带雨林生态圈的毁坏而被释放出来的。

经历了科技的发展,工业的进步,有了这些加持的人类,真的成为了大自然的主人了么?我觉得并没有,而且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做到这一点。

在这本《血疫》之中,对于埃博拉病毒的描述仅仅限于被人类的医学家观测到的部分,那么没有观测到的呢?人类对于这样的病毒的了解与研究就像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洞穴中打着手电筒,所见的不过冰山一角。

只是光这冰山一角就已经令人恐惧。

作者在《血疫》中说,大自然随处是杀手,从天上到水中。

所以人类与大自然开战,难道真的有人以为会有胜算么?也许人类会像应对例如天花等病毒一样:获取病原体,分离病株,进行研究,获得疫苗,大量生产,广泛应用,随后将这种疾病逐出人类历史。

而且大自然消灭人类的办法只有病毒一个么?对于大自然而言,人类只是千万栖息在生物圈中的一员罢了。

《道德经》有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人与万物相同,都是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大自然而生存,一样要遵循大自然运行的法则。

人类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通过工业革命掌握技术,通过思想解放获得了为人的自信。

但人类还没有发展成熟。

现在人类的状态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力量能力都处于新的巅峰状态,自信满满,觉得可以征服一切事物,万物皆能为人主宰,万物都为人的需求而服务。

因此横冲直撞,幻想着能够使得自然为人所运转。

从滥砍滥伐森林,排放废水污染水源。

再到更近的例子:吃野味。

说到这个野味,真的必须插嘴一句:试问我们祖先驯养好的家畜不香么?为什么非得去寻求这些又没有什么吃头,又携带着各种病菌的野味来吃?我是真的不能理解这样子的行为,只能说是自作孽不可活。

当人类抱着可以征服自然的幻想,从这幻想出发的努力是必定失败的。

中二少年抱着自己可以一个打十个的幻想。

用这样的想法面对外界的环境,会吃什么样的苦头,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看完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于保护环境有了更深的体味: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其生存发展必然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我们常说可持续发展,“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因为保护环境并不是损害人类的利益,恰恰是为了人类利益的最大化,为了人类未来能够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持续的生存下去。

这就好比我们去存钱,去投资理财,有时候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着想。

这是同一个意思。

我的态度没有作者的这么悲观,人类还是可以在这个星球上存活下来的。

然而我要说,如果人类不能从以往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学会与周边的环境和谐共处,那么人类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学会这一点,做到这一点,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也是未来千千万万代人类的共同课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