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多尔衮孝庄 她不仅没有葬在昭陵

孝庄皇太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布木布泰是皇太极中宫皇后哲哲的侄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生,天命十年(1625年)与皇太极成婚,时年13岁,皇太极35岁。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死,

孝庄皇太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

布木布泰是皇太极中宫皇后哲哲的侄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生,天命十年(1625年)与皇太极成婚,时年13岁,皇太极35岁。

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死,这时庄妃31岁。

这年多尔衮32岁。

孝庄太皇太后病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孝庄太后在清宫62年,青年时帮助丈夫崇德帝皇太极,中年时辅佐儿子顺治帝福临,老年时辅佐孙子康熙帝玄烨。

她从来也没有走到政治的前台,但是她的一生对清初政治起到重要影响。

可以看出:孝庄太后布木布泰是一位非凡的女性,也是跨越清初五朝的重要人物。

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1612~1650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最钟爱的第十四子,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宠爱的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

养育三个儿子,她死时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

努尔哈赤去世时,为争夺汗位,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威逼阿巴亥自缢而死(一说被用弓弦勒死)。

母亲死后,多尔衮失去依靠。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多尔衮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成长为能文能武、长于谋略的和硕贝勒、睿亲王。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多尔衮第二次参与了争夺大位的斗争。

这一年,多尔衮32岁。

争夺的结果是:豪格退出,只有6岁的福临即位,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第二年,清朝迁都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

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到塞外围猎,病故于塞外喀喇城,年39岁。

“太后下嫁”说“太后下嫁”说,自民国以来,沸沸扬扬。

关于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说法及其讨论,下面列出十二条:第一,关于“建夷宫词”。

张煌言《建夷宫词》曰: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张苍水全集》)张煌言(苍水)(1620~1664年)是浙江宁波人,这时他在江南抗清。

张煌言虽然是当时之人,但是他并没有在北京,而是远在江南。

他对清朝的态度是对抗、敌视,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乡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直接证据。

“慈宁宫里烂盈门”一句,是说喜事在慈宁宫里办的,因为皇太后住在慈宁宫。

根据历史档案记载,慈宁宫在李自成临撤出皇宫时被焚毁,顺治十年(1653年)修葺,皇太后才搬居慈宁宫,多尔衮则死于顺治七年(1650年),他与皇太后怎能在此举行结婚典礼呢!第二,关于“亲到皇宫内院”。

多尔衮死后追其罪时,有一条罪状是:“又亲到皇宫内院。

”(蒋良骐《东华录》)朝鲜《李朝大王实录》也作了相同的记载。

在后来修的《清世祖实录》里却删掉了这句话。

这说明多尔衮到“皇宫内院”确有其事。

而删掉这句话,恰表明事有隐衷。

史家对此作出推测:皇太后与多尔衮也许有暧昧关系。

即使是关系暧昧,也不等于皇太后下嫁了。

第三,关于“下嫁诏书”。

民国时出版了一部书叫《多尔衮摄政日记》,文中说:“时家君方任阁读,奉朝命检库藏。

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这位刘先生父亲见过的《太后下嫁诏》未见发表,别人也没见过。

所以这个证据目前还不能成立。

有人写书说,刘文兴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当年为了让自己的书好卖,才故意制造了这么一个噱头。

第四,关于“未葬昭陵”。

清朝的皇帝陵分三处:一处是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沈阳东陵)、昭陵(沈阳北陵),一处是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另一处是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皇太极葬在关外三陵之一的沈阳北的昭陵。

按照清朝陵寝制度,孝庄太后死后应葬在昭陵,就是同皇太极合葬。

但是,她不仅没有葬在昭陵,而且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

于是就引出了许多说法。

有人说因为孝庄太后下嫁了,死后无颜回昭陵见夫君,所以把她葬清东陵大门旁,给子孙看门。

事实上,到孝庄去世她已经在关内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接受了汉族棺葬的习俗,所以对于自己的后事,孝庄太皇太后向皇孙康熙帝有过交代:“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

况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就是说,她不愿意惊动太宗皇太极的亡灵,而愿意陪伴英年早逝的儿子顺治。

康熙帝最后采取了一个临时举措,把太皇太后生前在紫禁城里最喜欢住的寝宫拆了,搬到东陵风水墙外,修起一座“暂安奉殿”,将孝庄太皇太后的梓宫(棺材)暂时安置在那里。

雍正帝即位以后,于雍正二年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因位于太宗昭陵西,名昭西陵),既遵循了祖制,又满足了孝庄太后的遗愿。

再说,从昭西陵的规制看也显示出墓主的崇高地位,根本看不出有“轻蔑”的意思,所以“为子孙看守陵门”云云不足为据。

第五,关于“青梅竹马”。

有人说庄妃与多尔衮是“青梅竹马”,自小时候就相恋,所以太后下嫁是有感情基础的。

其实,庄妃出生在蒙古科尔沁,多尔衮则出生在满洲赫图阿拉,两地相距甚远,二人并无“青梅竹马”的可能。

第六,关于“保儿皇位”。

有人说孝庄皇太后为了保住儿子福临的皇位,不得不委身于多尔衮。

实际上,多尔衮本意是自己继承皇位,根本没打算让侄子福临继位。

顺治帝即位以后,如果孝庄以“色情”巴结多尔衮,只会让皇权更加容易地落到多尔衮之手。

事实上,孝庄皇太后依靠孝端皇太后,对多尔衮既重用,又牵制,采取了非常复杂的政治手段,才使多尔衮最终没有突破摄政王的圈子,而保证了顺治小皇帝的地位。

第七,关于“弟娶其嫂”。

满洲确实有“兄死弟娶其嫂”的习俗。

但清太宗皇太极开始改革满洲的婚姻习俗,规定:“不许乱伦婚娶”(《清太宗实录》卷十一),严禁转房婚———不许娶庶母、婶母、嫂子、侄妇等。

第八,关于“尊称皇父”。

有人说多尔衮被称为“皇父摄政王”,既然被称作是“皇父”,那就证明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后嫁给他了。

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就如同后来光绪皇帝尊称慈禧太后为“皇阿玛”一样。

都是尊称,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做了顺治帝的继父。

第九,关于“朝鲜史证”。

类似太后下嫁颁诏告谕这种朝廷大事,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

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对于清朝发生的大事有详细的记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李朝大王实录》。

朝鲜的《李朝大王实录》没有“太后下嫁”颁诏告谕的记载。

第十,关于“顺治报复”。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病死。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十五日,也就是福临亲政一个月零三天,就定多尔衮十大罪状,命将多尔衮削其爵号,撤其庙享,黜其宗室,籍其财产,没其府第,毁其陵墓,继子多尔博归宗。

有人推断,因为多尔衮逼孝庄太后下嫁,所以才引起顺治帝如此的仇恨。

这种说法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但不能作为孝庄太后下嫁的依据。

第十一,孝端不允。

布木布泰的姑姑孝端皇太后尚在,她不会允许自己的侄女下嫁,败坏皇家的体统,有辱皇家的尊严。

第十二,关于笔记无载。

当时在京的大小官员、来京科考的举子,至今没有见到一篇“太后下嫁”的记载。

如果说当时怕犯忌讳而正史无载的话,可是私家笔记、文集、手稿、秘录等也不见记载。

从以上十二条来看,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既无文献根据,也无档案依据。

皇太后布木布泰同摄政王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之事确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