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 文物保护扬优势补短板
山东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伴随城镇化快速发展,在文旅融合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山东文化文物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得益于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近年来山东推动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继承 构筑立体防护网络
保证安全是做好文物工作的大前提。这几年,山东多地积极构筑立体化防护网络,通过增加投入、加派人手及高新技术的运用,让散落在城乡各处的文化遗产初步实现了“虽偏僻但在视线范围内”的目标。
为加强对野外文物的保护,近年来济南积极争取省、市财政支持文物保护员巡查看护经费110余万元,全市各区(县)共聘请506名专职文物保护员,实现了对野外文物点进行全覆盖安全巡查看护。
枣庄在山东省内率先探索用科技护航文物安全监管工作的新路子,搭建并启用枣庄市文物安全监管平台。该平台建立了文物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动态警示系统,发现隐患将立即启动报警机制,从而让文物管理部门第一时间掌握全市文物安全实时状况,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全新文物安全防护体系和监管模式。同时,枣庄还以部分区(市)先行试点,通过政府购买巡查服务的方式实施全市文物安全巡查工作。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明鹏介绍,受聘用的文物保护巡查人员手持网络终端,按照预设的任务路线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日常巡查,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文物安全监管平台系统可以实时监管巡查状况并对其进行任务验收。
烟台强化文物保护的规划引领作用,编制了《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烟台市朝阳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烟台山近代建筑群保护规划》《烟台市滨海景区近代建筑群保护规划》等市级重点规划,统筹指导文物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开展。
发展 紧跟文旅融合步伐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得好,往往会成为一个地方的知名景点并带来可观经济效益;否则,可能出现“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局面。当下,山东在文物保护开发过程中着力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全省多处文化遗产点通过科学规划变身旅游景点。
海草房是胶东半岛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近年来,威海积极开展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计划地对当地如荣成市东墩村、烟墩角村、巍巍村等村落中成片的海草房进行修缮保护,并与乡村振兴、海洋强省战略实施相结合,探索非国有文物保护利用新途径。当地对东楮岛村、东墩村等海草房资源丰富的村庄,通过产权置换、使用权流转等方式,取得村民自有海草房的产权或使用权,由镇街或村集体对集中连片分布的海草房进行统一规划经营,通过建设精品民宿、打造影视基地、开展摄影写真、组织研学旅游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文物保护利用的新途径。
在滨州,当地在把有关文物资源及时纳入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依托惠民县渤海革命老区兵器博物馆、杨柳雪不忘初心教育基地、渤海革命纪念园等文博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并鼓励成立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联盟,通过加大“老渤海”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的挖掘力度,促进了渤海老区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功打造了“老渤海”文旅品牌。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表示,着眼于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服务,未来几年,山东的重点任务是充分用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平台,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创新 在“人财物”上下功夫
山东的文物保护工作并非没有短板。山东某市文物部门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近几年在文物保护方面投入有所增长,但与当地文化遗产资源相比还不匹配,多数县(市、区)未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专项资金扶持尚未敞开,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县(市、区)级文物管理机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县(市、区)文物管理和行政执法人员偏少,文博领域专业人才断档、流失问题仍然突出。
为破解目前文物保护面临的难题,山东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创新采取多项举措。
例如,位于潍坊市区的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有7栋文物建筑,原由4个各不隶属的单位分别占用和管理,产权不明晰,文物保护责任难以落实。近几年,当地党委政府主动作为,理清产权分散归属,创新保护利用新模式,将全部产权划归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潍坊市博物馆分馆,潍坊市编办专门核定事业编6名,配备正副馆长各1名。产权归属明确后,潍坊市财政明确2000万元作为文物保护利用启动资金。经积极争取,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如,为加强大运河济宁段保护利用,济宁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大运河济宁段保护传承利用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专班,将大运河工作纳入全市发展大局,纳入济宁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王磊表示,今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依法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将文物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识。
- 标签: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