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警惕工业遗址转型中的标准化“文创”
自从北京798以它特殊的区位、建筑形态以及承载的大量文化艺术内容,率先在国内乃至国际上获得极大声誉后,国内很多地方针对城区老工业遗迹的处置便开始有了参照的对象和改造目标。把老旧厂房改造后引入一些文化创意和商业零售机构,利用“老瓶装新酒”的方式打造出新的城市文化名片,成为近些年城市更新、老工业基地产业功能转型的一种普遍做法。虽然很多城市用这种模式打造了一些广为人知的城市文化景点,但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却是不可回避,有必要引起充分认识和关注。
纵观这些年国内陆续改造完成的老旧工业文化项目,除了工业遗存各有不同外,里面新填充的文化创意性内容无论在体量、质量还是影响力上,都不能同798同日而语。而且几乎所有的项目在形象与内容上都普遍趋同,难言特色。标准化“文创”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文化名片成了一种复制化行为。
当今城市的更新,正从起初的基础设施更新进入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崭新阶段,针对老旧工业的改造利用,不仅要在形象上看起来更美,更多还是要借助产业的重构,实现其在城市规划中与体量相匹配的产业功能定位。
虽然国家针对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已释放出许多促进政策,但面对各个城市人口规模、特色资源、交通区位、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尽相同,如何充分结合自身优势,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产业着力点却绝非易事。不可否认,我国各地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但文化创意,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不是都能同当地的历史文化完美衔接,还有很多要素需要补充。
创意产业的本质,是一个由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共同促动的、面向未来的内容服务链条,无论其所倚重的内容是历史的还是未来的,在创新后的体验上,一定是超越历史形态而面向未来的。所以,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是否能够带着探索性的视野寻找到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和科技,才是老旧工业能够真正在“文创”上得到产业转型的基础和前提。
各地推动更新改造和产业转型的老旧工业项目,普遍位于城市中心区,占地大,基础设施陈旧,历史沿革长,复杂情况多。地方政府或国有建投平台为改善城市风貌,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大多用心良苦,普遍会花费很大力气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但囿于产业资源和运营经验不足,往往愿意采取资源置换的方式引入社会机构参与投资和运营,并以命题作文的方式来推动产业资源的导入。很多时候,为充分吸引投资者,还会在项目内或周边辅以一定量的销售型物业来确保投资者收益。正是这样的条件,开始催生出一些房地产开发机构、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借产业投资、运营、产业金融之名趁机获取开发性土地资源,而对政府期待的文化创意产业,仅仅是打个版,做做样子,把“文创产业”做成了物业销售和资本交易的幌子,最终使得政府的良好期待化成泡影不说,很好的工业遗存和城市文化记忆也被毁坏殆尽。
总的来说,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逐渐从增量建设向存量优化转变,这些饱含城市印迹的工业历史场景,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垂爱,有的被列入各类工业遗产名录,还有一些因其特殊的技术或建筑艺术价值,甚至被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的行列,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如何借助对它们的保护利用,为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创造真正的活力因子,并通过针对性的政策和体制助力,不断促进创意人才、创新科技的集聚,让产业的种子落下来、长起来、壮起来,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标签: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