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制造的命运转折点
文丨余欣婷
编辑丨梁杰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亿欧网”
在过去一年中,宏观经济的关键词聚焦在“经济下行”。亿欧在与创业者、投资机构、专家学者的交流中多次听到这样的观点,下降的进出口贸易、一级市场骤减的投融资数量、频发的裁员事件,似乎都印证着这个观点。
同样也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亿欧密切关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与大量技术赋能商进行交流。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投身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诸如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5G等新技术开始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变革正在发生。
压力与转型
在已经过去的2019年,总有声音反馈经济下行给企业经营、投融资环境带来压力,但中国经济交出了一张令人还算满意的成绩单。中国经济的“保六战”赢了,还附赠了一个惊喜: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专家指出,意味着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继续扩大,消费能力也将持续增长,为拉动内需提供了持续有力的保障,这意味着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仍然蓬勃向上。
宏观经济的这颗“定心丸”是否反馈到了制造业?不妨先回顾一下2019年国内与制造业相关的两组数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11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1-11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低于上年同期。计算机电子、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汽车等行业增速分别为8.9%、7.0%、4.1%、0.7%,分别较上年同期回落4.5、3.7、3.2和5.2个百分点。
我国制造业的增速正在放缓。
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的制造业PMI指数变化,也说明了一定问题。
2019年,中国制造业PMI仅在3、4月以及11、12月达到50%的荣枯线以上,但全年总体保持在42.8%预警线之上。作为实体经济的支柱,制造业还是为GDP“保六”贡献出相应的成果,但企业日渐稀薄的利润率显示着其生存的艰难。
一位从事电机零件的制造加工商告诉亿欧,2019年企业整体的净利润不到5%,在扣除了人工、材料、水电等运营成本后,相当于这一年没有赚钱。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如果说中国制造业PMI指数还能让人心存侥幸,全球数据则更为直观地说明问题。2019年,全球制造业PMI指数录得50.1%,已经逼近荣枯线。各大洲的全年数据也能反映全球制造业下行的趋势:
欧洲“拖后腿“,制造业PMI报48.7%,较去年同期下降5.6%,降幅明显;
美洲高开低走,制造业PMI报51.2%,较上年同期回落5.6%,贸易摩擦与美国制造业转弱是“罪魁祸首“;
非洲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均值为51.9%,较去年同期略微回落,但动能依旧强劲,出海非洲的中国制造,或许为当地提供了不少新动能;
而在亚洲录得的50.0%的均值中,印度、韩国、中国的指数均超过了50%,后期走势相对温和。
全球经济下行的现状已成共识,制造业如何找到新动能,是当下全球关注的重点。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同样也是产业链最为完整的第一大制造国,在新旧动能的转换中,该如何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路径跨越?
数字化转型,成为发展的关键。
数字化向制造业渗透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曾表示,数字经济是影响中国经济未来10年发展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新增因素。虽然目前并没有哪本文献对于数字经济做出明确定义,但在众多研究综述中,数据都被看做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以及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当中国经济进入存量时代,,互联网流量红利耗尽,互联网技术以及生态将如何重塑和改造各个垂直行业,就成了下一个阶段的关键。一个以改造B端行业以提升经济效能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中国实体经济支柱的制造业,显然是产业互联网渗透的第一步,从业者们更习惯称之为“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这个最早发端于通用电气的新概念,一开始就是在制造业应用的。其核心本质,就是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设备、产线、工厂、产品、供应商与客户紧密融合,实现制造价值链的全方位覆盖。
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进程无法一蹴而就。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甚至是不同业务线之间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改造是一件旷世难题。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如果不能同业务协同起来,改造是很难体现价值的。”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张小懿对亿欧表示。
只有各个环节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改造,才能使得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实现最大化,这些环节包括了从产品设计到客户反馈的商业全流程。
但因为成本过于高昂,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只有头部企业才有意愿,并且做得起。
以美的集团为例,2012年至今,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上投入的真金白银超过了百亿人民币,让一众中小企业望尘莫及。“在过去几年里,我们是尝到了数字化转型的甜头的,因此内部也是非常坚定不移地推动这件事情。”
张小懿举例道:家电行业的库存一直是个难题,包括现在很多空调企业也没能解决库存的问题,但经过工业互联网的改造以及“T+3订单模式(即将接收用户订单、原料备货、工厂生产、发货销售四个周期(T),通过全产业链优势,产供销联动,优化制造流程,升级制造设备和工艺,进一步压缩供货周期)“的变革牵引下,美的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政企协同的引领模式
美的有机会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升生产效率,但过高的投入,是否意味着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就没有机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但痛点依然存在。
“经过了2019年整体的实践,我们发现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自动化已经越来越普及了,但连基础的设备互联都没有”,树根互联副总裁梁敬锋对亿欧表示。
众所周知,产线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是非常巨大的损失,而粗放的管理模式,不同环节之间的信息孤岛,都是企业生产运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企业不知道设备是不是正常运转,员工有没有偷懒,大家都希望数字化转型能够非常清晰的算出投入产出比,这是很难做到的。”
作为平台提供方的梁敬锋非常明白现阶段的行业现状,因此树根互联实际上一直在想办法,针对行业痛点去提供通用型的标准化产品,尽可能地去降低企业的应用成本。
在过去,中小制造业企业进行转型的最大痛点在于,传统ERP、MES等软件投入过高,动辄几十上百万的信息化服务让“斤斤计较”的企业主们望而却步;与此同时,作为企业上云的第一步,工业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和数据联网需要的前提投入过大,回报周期不明确,也降低了众多企业的热情。
因此在这个阶段,如何为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复用性高,具备通用功能的数字化转型工具,成为众多平台赋能商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成为政府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首要任务。
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以下简称“省联盟”)理事长王洪岭告诉亿欧,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省联盟和众多中小企业接触下来发现,制造业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还是十分旺盛的。一方面是自身业务有需要,“上云上平台”的改造能切实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政府的引导以及优惠政策的发布,也给了企业改造的动力。
此外,广东的中小企业,经过长期发展,自然地形成了覆盖多行业、多类型的产业集群,行业及领域覆盖了玩具、家电、金属制品以及注塑、模具、能源等。这是“中国制造最全产业链”的缩影,对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节约社会成本都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进一步加深,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也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摸索出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融资、担保、信用、信息、培训、技术、咨询、创业、市场开拓等服务业。[1]
王洪岭介绍道:“今年广东省工信厅发布了10个产业集群试点,省联盟组织了近30场对接活动,将系统方案提供方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促进不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不止是广东,全国各地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的政策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树根互联、美云智数、徐工信息、中电工业互联网等都参与了这个过程中。
徐工信息工业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黄凯告诉亿欧:2019年,徐工信息发布了汉云平台3.0版本,服务行业的范围扩大到了70个,构建机加工、纺织、服装、环保、机床、橡胶等20个行业子平台。
“目前,徐工信息已经在徐州、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佛山成立7家分支机构,业务范围涵盖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重点区域,也是为了能够及时响应不同的客户需求。”黄凯表示。
结论
数据和案例是行业蓬勃发展的最好证明。在过去的2019年里,不管是政府还是服务提供方,都提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与此同时,亿欧也发现有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中。相较于年初时的观望与怀疑,过于一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试着去了解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并为自己的企业找到更加合适的方法。
认知升级往往是实践的开始,中国智造的“突围战”,将靠数字化打响。而中小企业拥抱变化的动作,越早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应用场景与实施路径白皮书(2019)》,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2019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 标签: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