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站在2025,看今天的“概率化生存”
编者按:过去的生存法则已彻底失灵:基础设施变了、协作模式变了,“他人利益”与“自我发展”的关系也变了,究竟是要继续逞英雄,还是学会“概率化生存”?“生”和“死”,成为当下企业家和创业者们绕不过去的话题。
文章转载自正和岛,经亿欧编辑发布,供业内人士参考。
01
生存基础,已深刻改变
14亿人在将近2个月的时间,闭门不出,依靠互联网获得信息、购买食物等生活物资,以及进行娱乐和情感交流。多年之后,我们一定会多次回想起今天这一幕。
就好像今天的我会想起1999年的时候,那个“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
1999年,北上广三个地方,每个城市找了4个志愿者,一共12个人,把他们关在酒店,只有硬板床和水,大家需要通过互联网获得食物以及改善生活环境。
当时媒体对那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依靠互联网不能生存。事实上,到了第二天,有人已经26小时无法在网上买到任何东西,饥饿难忍,退出实验。
从20年前12人的网络生存实验,到今天14亿人的网络生存实战,这个变化发生的背后,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设施变了,协作模式变了,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最早,我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协作规模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为生存模式决定文化,所以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是熟人社会,是集体主义的,又是充满弹性的。
接着,我们开始建设工业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由于工业社会是快速聚集的陌生人之间的协作,我们的文化也过渡到尝试依靠契约,遵守规则的文化。
但是,我们还没适应工业社会的文化,互联网浪潮就启动了。我们与世界同步建设信息社会。聊天、商品、交易等信息在过去20年里,依次被上传到云端的服务器,并越来越结构化、可运算。
于是,在这次疫情的极限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信息的流动变了,城市的枢纽变了。
以前小区的信息枢纽是大妈广场舞俱乐部,公司的信息枢纽是办公室的饮水机或者吸烟区,现在变成了一个个微信群;以前城市的枢纽是地铁站和shopingmall,现在变成了外卖小哥。
很多人在关心疫情何时过去,好恢复生产生活。但是,“恢复”这个词不对,也许用“迭代”更适合,因为
- 标签:x女特工剧情分集介绍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