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我们的获得感】攻坚垃圾革命 分出生活时尚
加快全市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决议施行三年来
——攻坚垃圾革命 分出生活时尚
丰泽新村是中心市区首个实现干湿分离、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小区,每天都有近1000户居民将易腐易臭的餐厨垃圾送到社区的环保驿站处理,垃圾分类成为该小区的文明新风尚。
其背后,是2017年1月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全市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决议》,力推垃圾分类工作落地开花。经过三年的努力,垃圾分类已走进我市千家万户,垃圾分类的后端处理硬件设施、设备也在加快建设中。
丰泽社区在社区法治公园组织百人学习制作环保酵素,从源头减少湿垃圾,实现变废为宝。 (蔡金宝 摄)
案例 “我家一天也没落下”
“2019年元月23日至今,我家一天都没落下!”家住丰泽新村23号楼的蔡阿姨自豪地说。一个月前,外出的她不忘叮嘱女儿:别忘了送湿垃圾(即厨余垃圾)去驿站。“不单是我,我们绝大多数居民都是这么做的。”蔡阿姨开心地笑道。
每天微信群通报每家每户的投放情况和投放前三名的楼幢,每季度评出前十名楼幢和投放15天以上的家庭、分三个等次发给购物券给予奖励,重阳节之际授予垃圾分类工作突出的100多位老年朋友“老有所为”称号……在丰泽社区居委会和老年协会的强力推动下,丰泽新村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已有1900多户,其中实名参与每天投放湿垃圾打卡活动的近1000户,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小区腐臭的垃圾几乎绝迹,垃圾桶大量撤并,小区环境卫生越变越好。
为减轻环保驿站处理湿垃圾的压力,小区有100多户居民动手学习将新鲜果皮、菜叶发酵,制成可洗菜、洗衣服等家庭洗涤之用的环保酵素。而“吃”下湿垃圾的环保驿站,则将“吐”出来的有机肥反馈给居民,让爱养绿植的居民们心里乐开花。
成效 鲤城丰泽2.6万居民参与试点
丰泽新村垃圾分类新风尚只是我市众多试点单位的一个缩影。全市不断创新垃圾分类方式,探索社区自管、社企联合、社区物业共同实施等多种模式,如金山社区、福新花园城等小区推行“楼道撤桶”“撤桶并点”等举措,避免垃圾混投混装。
决议施行三年来,泉州市党政机关大院以及中心市区的18个街道办事处办公场所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鲤城、丰泽18个试点社区2.6万名居民,泉州开发区全域推进,中心市区内所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全面试点垃圾分类。为了做足保障,我市还制定印发《泉州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先后出台市区大件垃圾、园林垃圾、低价值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管理(补助)规定(办法)等规章制度,让垃圾分类有章可循。生活垃圾分类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各环节,各地正按照生活垃圾“分得清、收得齐、运得走、处理好”要求,高标准推进硬件设施建设,补齐设施能力短板,实现不同种类垃圾分类处理。
代表委员热议 垃圾分类再往前一步
尽管垃圾分类初有成效,但与决议要求和群众期盼仍有差距,比如终端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分类试点进展不如预期、分类收运未能同步推进等问题。新一年如何再往前迈一步?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献言。
市人大代表张开端:垃圾分类需要潜移默化的自觉行动,而社会观念的转变需要制度制约。应以地方法律规范的形式,分年、分级、分类型推动实施垃圾分类工作。要简政放权,赋予乡镇、街道政府监督执法权,及时处置乱倾倒、乱堆放建筑和生活垃圾现象,并逐年提高对违反垃圾分类管理处置的处罚力度,促进全市城乡人居环境改善。
市人大代表吴金笔:后端的分类处理设施、设备跟不上,难免会挫伤群众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建议加紧补齐设施能力短板,保障设施建设如期完成,让分类后的垃圾有地方扔,切实得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民建泉州市委会: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更是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资源。应鼓励企业加入到垃圾分类行业中来,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市场化运作,既可以减少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支出,又能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泉州企业在做长做细泉州垃圾分类产业链、推进泉州垃圾分类长期持续运营方面的优势很大,应加强本地企业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建议成立垃圾处理、回收利用产业联盟,鼓励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分工协作,做精、做细、做实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再生(包括回收、焚烧、填埋)等各个环节工作。(记者 陈淑华)
- 标签: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