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物的那些事儿 “故宫大木匠”李永革受邀来泉授课
这两天,故宫“官式古建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李永革受邀来到泉州,为泉州的文物工作者培训授课,传授文物古建维修的门道。东南早报记者有幸与这位“故宫大木匠”面对面,听他聊修文物的那些事儿。
李永革(吴嘉晓 摄)
富有特色的西街传统建筑(王柏峰 摄)
谈经历
“技艺建造的门道,与做人做事相通”
李永革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故宫,他常年在故宫隆宗门对面的小院子里工作,守着这座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一转眼就是44年。
早在1975年,20岁的李永革从部队退役后,进入故宫成为一名修理大器件的“大木匠”。这几十年来,李永革从“小木匠”到故宫工程队副队长,最后成为修缮中心主任,在一次又一次的修缮过程中,磨炼实操技艺、了解古建维修的门道。
然而,进入故宫的早些年,虽然耳濡目染有点木匠功底,但是面对精湛的故宫建筑,李永革还是一头雾水。1981年故宫维修东南角楼,李永革主动报名,“当时角楼的各种传闻都有,我听着各种榫卯的叫法,整个人都晕晕乎乎的,想着这么大学问,什么时候才能学会”。
李永革回忆说,起初他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那么多零构件那么复杂,施工员也不说,只画了几张平面图。但也是经过这次维修,他掌握了斗拱技艺,同时也凭着这门手艺,在西南角楼的修缮工作中从打杂的成长为主管。“其实技艺建造与做人做事相通,比如说给建筑零构件按方位和部位来编号,有条理、层次分明,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谈泉州
泉州建筑小巧灵动寺庙最具地方建筑特色
作为“官式古建营造技艺”传承人,李永革曾多次来到泉州。2016年11月,他应邀前来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工程使用技术人员实操培训授课。去年10月,李永革在泉州收了第一个徒弟,即泉州古建知名工匠叶本营。此外,他还曾为泉州府文庙的维修保护工程作评定,为开元寺东西双塔的风蚀保护工作提过建议。
事实上,李永革与泉州的缘分,源于十几年前国家文物局组织验收泉州天后宫修缮工程,而天后宫也成为他首个接触的泉州传统建筑。
“最能体现泉州建筑特色的还是寺庙,泉州的寺庙体现了对神明的敬畏,寺庙呈现的营造技艺也最有地方特色。”李永革认为,相比官式古建筑的大气稳重,泉州的建筑小巧秀丽灵动,比如闽南的飞檐翘角、穿斗式建筑,更能展现工匠们的智慧、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李永革看来,官式建筑和地域性建筑有颇多相似之处,它们都采用木结构建造技艺,且均用榫卯连接而不用钉子。只是由于地域不同和建筑体量不同,所用的木头尺寸不同,如北方寒冷屋顶要厚,因而梁架大些;南方屋顶较薄,木头尺寸细小些。
谈传承
营造规矩无处不在要原汁原味保留传统工艺
这些年来,李永革一直坚守在古建修缮的一线。尽管2016年就已退休,但李永革毅然接受故宫博物院返聘,如今其重心也由原来的修缮工作转移到传承传统工艺上。他发现,由于接受官式建筑的学习更多,部分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有意无意地把官式的做法带入地域性文物建筑的保护中,而这对地方保存原有技艺是不利的。
“各地要把传统的工艺做法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鼓励各地研究自己的工艺并出书记载下来。”李永革说,他在泉州时曾与工匠交流并出了道“考题”,让他们做出屋顶形式和屋脊做法,竟发现从莆田到泉州有两三种不同的做法,屋顶屋脊的飞檐翘角、弧度和角度做法均不同。
“古建筑营造这行规矩无处不在,修缮之前要先懂规矩,要尊重每个地方的工艺做法,不轻易拆、不轻易更换老构件。”李永革表示,建筑上凝固着历史、文化甚至是民俗信仰,工匠要善于学习,“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低下头把建筑携带的历史信息,把干活的规矩、程序都摸透了,才能原汁原味地修文物。(记者 张素萍通讯员 李庆军)
- 标签: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