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家电知识  维修

60岁农民山坡守护核桃林20载 带领村民致富终成"专家"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新网太原12月12日电 题:60岁农民山坡守护核桃林20载 带领村民致富终成“专家”

  作者 杨杰英 冯波

  节令已过大雪,太行山区的清晨,温度下降到了零下六七摄氏度。在山西沁县松村乡朝仁村的东坡圪梁上,年近60岁的张玉民却穿着薄薄的毛衫,正在核桃树上修剪枯枝。

  张玉民是沁县松村乡朝仁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刚刚获得全国首批林草乡土专家。据朝仁村村民介绍,“我们脚下这1300多亩核桃林,就像老张的孩子一样。他在这里已经精心侍候了它们20多年。”

  “培养自己的‘孩子’,能怕冷怕苦?”这茂密的核桃林伫立在苍苍茫茫的大山上,威武壮观。这是朝仁村乡亲们发家致富的本钱,作为乡土技术专家,张玉民说,他没理由不上心。

  年轻时的张玉民,当过国企员工、干过采购,跑过大江南北。1996年,干采购正如鱼得水的张玉民,拗不过乡亲们的劝说,回村当上了村委会主任。

  朝仁村的耕地不算贫瘠,也不算肥沃,和太行山区的大多数乡村一样,山大、沟深、缺水。听说大枣的市场效益不错,张玉民就风风火火地跑到长治市林业局的一个种苗基地取经。骑着自行车走了一天,到了基地一看,人家培育的是核桃苗。

  “沁县不能种枣树,土壤、气候都不具备条件,试试核桃树吧。”专家的一席话,让原本内心已经凉透的张玉民又燃起了希望。

  1998年张玉民通过发动群众,在东坡圪梁上种下了500亩核桃苗。寒来暑往精心管理,三年后,核桃树到了挂果的时间。产量倒还可以,但树却不断发病死亡。

  经过三年的摸索,张玉民意识到,无论从哪里引进的树苗,无论它的品质有多好,必须进行本土化培育,如此才能筛选驯化出最适合当地的品种。一个农民要筛选驯化品种,这是多让人吃惊又不敢相信的事情。张玉民还是不服输,干脆把家搬到了田间地头。

  树在不断地长高长粗,人在不断地变黑变老,张玉民从“小张”变成了“老张”,他掌握的核桃树栽培管理技术也越发娴熟了。

  在多年的实践中,张玉民成功筛选出了鲁光、香玲、中林1号、辽核1号四个在本地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适栽品种,探索出了核桃嫩枝插接、延时两步嫁接法,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达到85%以上。

  当年回村之初,张玉民带领村“两委”制定的“五年建成全新朝仁村、十年收入翻三番”的全方位治理目标,早已变成现实。如今,朝仁村已经成为全市有名的有机核桃产业基地,全村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300亩,全村仅核桃种植人均年收入8000元。

  醉心于技术研究的张玉民,在带领乡亲们实现脱贫致富后,又主动辞去了村委主干工作,一门心思搞起了技术。张玉民在当地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他们一起踏遍群山播新绿。十几年来,为沁县推广优良核桃品种6.8万亩,实现核桃高接换优28000亩,培训核桃种植乡土技术人才6800多人。

  近年来张玉民将目光盯紧“倒春寒预防”这个难题,着力解决核桃树因春霜冻害严重而影响核桃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核桃抗冻品种选育中取得重大突破。

  “2017年,华北地区核桃几乎绝收,原因就是‘倒春寒’”,张玉民说,当他得知临近的黎城县一个种植户,在山坡上发现一棵没有被冻坏的核桃树时激动地跳了起来。他立即开车跑到黎城的大山里实地查看,“当时兴奋坏了,剪了几个枝条就往回跑。”如今,利用嫁接技术,张玉民已经培育了新一代抗春寒品种40多亩。

  2019年11月,张玉民被评为全国首批林草乡土专家。“那只是个名头,关键还要钻研技术,带给老百姓实惠,抗寒新品种经过试验,效果是非常好的。”张玉民将身上的薄毛衫紧了紧,笑嘻嘻地说。(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
style="border:0;padding:0;margin:0;" />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