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家电产品  冰箱

三年再出发!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0-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三年再出发!

  2019年7月,由学校选派,严一川和数百名援友一起奔赴雪域高原,成为中央单位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中的一员,挂职农牧学院党委组织部(人事处)。

  援藏是一份荣誉,一次淬炼,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从1994年第一批援藏干部到农牧学院工作至今,已有27年。加上第九批,到农牧学院援藏干部恰好是100人。当援藏接力棒交到手中,严一川便下定决心,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这片热爱的土地,为这所值得尊敬的世界最“高”农业学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农牧学院海拔3000米,是唯一一所集农工理管学科于一体的高等院校,位于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也是唯一一所不在拉萨的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初步适应了高原缺氧的气候环境后,严一川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经过研讨,第九批援藏工作团队确定了三年的主要工作任务:紧扣更名并建设高水平农牧大学、“申博”及高原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两件大事;围绕学生全面成才、教师人尽其才、管理高效运行三个服务主体;在人才培养重点项目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与师资水平提升等10个方面,努力做好30件左右的具体实事。

  严一川在农牧学院多个岗位工作过,起初是被抽调到更名申博办公室,之后在组织部(人事处)工作,分管或协管过组织干部科、人事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离退休科和强基办等部门,而重中之重是负责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师资水平提升。

  严一川时刻谨记赴藏前学校领导的嘱托,要重点关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任教师的学历提升。到了农院以后,他快速查阅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面对学校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高、学缘结构和年龄梯队不尽合理、少数民族教师比例偏少等问题,了解到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资金投入的限制,学校从外部招聘人才相对比较困难,近些年新入校的专任教师中主要以硕士生为主的情况后,严一川开始考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首先梳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基本情况,走访相关院系,与校院领导和部分老师进行了交流,并尝试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激发内生动力。利用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青年骨干教师座谈会、青年教师沙龙等各种场合与青年教师交流,鼓励青年教师完成博士学业,取得博士学位。在分管校领导的支持下,协调校内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博士学位教师的激励政策,持续激发青年教师深造的内生动力。同时强调要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尽量解决短期工学矛盾突出问题。第三,多方争取政策支持。结合的实际情况,严一川积极联系协调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在内的援藏高校有关主管部门,帮助青年教师深造。为了把工作做实做细,他与每一位报考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有针对性的推荐报考导师。

  严一川持续关注在读博士生的学业进展。当得知一位在读的藏族老师因为身体和疫情等原因,学位论文进展一直不顺利,又面临答辩的最后期限,多次有放弃的想法时,他反复做她的思想工作,一边鼓励她,一边从学校争取延期答辩的政策支持。严一川还记得她论文答辩通过后第一时间发给他的短信,字里行间充满了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严一川替她高兴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通过这些努力,农牧学院每年有10余名教师前往内地高校攻读博士研究生。预计到2022年底,在读博士生和已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总人数将首次突破100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比例将达到25%左右。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学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或将迎来实质性的提升和改善。

  强基础惠民生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区内各级单位提出的明确要求,核心任务是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形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20年端午节期间,作为协管强基办的部门负责人,严一川陪同学校领导到察瓦龙乡看望慰问驻村干部,并对驻村工作进行实地调研。藏东南地区海拔落差极大,道路崎岖狭窄,尽管出发前已有心理准备,但是此行所见所闻依然大大超出严一川的预期。

  正常情况下,到察瓦龙乡要经过著名的丙察察路。丙察察路是进藏路线中较为艰险的一段,有人称其为国内越野界的天花板。然而由于突发暴雨,路被冲断了,大家决定从左贡绕道前往。由于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当地并未大规模修建桥梁和隧道,而是沿着河流和山势修建了一条海拔落差巨大的险峻山路。一整天,大家都在崇山峻岭中穿行,道路及其狭窄且没有护栏,坐在车内向外看去,身边就是几百米深的河谷,给人一种强烈的暴露感和视觉冲击,巨大的垂直落差让人不寒而栗。事后严一川才知道,左察路的凶险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丙察察路。

  在这样的条件下,驻村工作相对是比较危险的。2020年上半年,察瓦龙乡其他单位的驻村工作队先后有两辆车跌入奔腾的怒江中,3名驻村队员失踪至今。

  驻村工作在的乡村基层治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每到一个村庄都可以看到党群中心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驻村干部的工作也为的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思路、新观念,提升了乡村公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能力。

  对农牧学院而言,驻村工作是履行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每一批驻村队员总人数在10人左右,以管理干部为主,相比学校管理干部170余人的规模,已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在长期的驻村工作中,学校和队员们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产业扶贫、新型农牧民培训、结对帮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得到了村民们的高度认可。每当严一川送新一批驻村队员去换防时,村民们都来送行。一位藏族阿妈把头埋在小伙儿的手中泣不成声,此情此景让人动容,也是对学校驻村工作的生动注脚。

  转瞬间,三年援藏生涯就要结束了,严一川也即将回到学校工作。三年时光,严一川心怀感恩,到雪域高原锻炼成长,既是援藏也是接受再教育和精神洗礼。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桥梁纽带作用做一点具体事情,他倍感荣耀。

  援藏是一段独特而宝贵的经历,是严一川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亲身经历,很难体会长期在高原工作生活的艰辛,在高原办大学的不容易。他深刻认识到,由于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内地很多成熟的办学模式在这里并不能完全适用。在高原办大学,在民族地区办大学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也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总结和不断探索,更需要大家的理解,支持和共同参与。

  援藏结束是终点也是起点,严一川还会去到更多的地方,经历更多的事,遇见更多的人。而的美,的故事,的精神将成为他心中永恒的记忆,激励着他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和平解放伊始,为帮助兄弟民族发展各项建设事业,中央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即组织了工作队进藏帮扶,由北京农业大学李连捷教授率队的农业科学组经1951、1952年两度进藏考察,精心安排多方面专家,从1953年起扎根拉萨河谷,进行大胆的、创新的高原农业试验。

  20世纪60年代初,顺利完成伟大的改革,昔日百万农奴翻身成为主人。农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科技优势支援农牧业建设。1965年春,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小麦组唐伯让老师、植保系王富顺老师,选调支援,到自治区农科所工作,他们坚信“农大人永远向前”, 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一干就是近20余年时间,架起了我校与农科所的科技桥梁。

  1995年中国农业大学合并组建后,接续不断选派从事畜牧、兽医、农学、园艺、资源环境和草学等方面研究的专业干部人才,深入及其他藏区进行挂职帮扶与科技推广服务,以李连捷先生、贾慎修先生等老一辈农大人为榜样,坚持不懈地传承和弘扬老精神,不断形成多学科、多专业科技帮扶农牧业发展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
  • 标签:冰箱的主人lr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