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家电产品  冰箱

“冰箱空间竟成了硬通货”——一种奇怪的现象发生在了“疫时代”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0-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冰箱空间竟成了硬通货”——一种奇怪的现象发生在了“疫时代”

  有人焦急地在手机上抢菜,有人却悠哉地宅家过上了“城市-田园”生活,这个奇怪的“疫时代”能随时将“生活”和“生存”的概念区分地明明白白,而且划分的标准不是财富,而是科技、工具和超前的理念。

  在4月9日的抖音上,一位上海的用户在昨天发布的一则视频中提到,冰箱的空间在他们小区已经成为一种“硬通货”,而且“在我们公寓,冰箱的空间换到鸡蛋、蔬菜这些都是可以的”。一时间冰箱的存在,因为其大容量、大空间的特性,仿佛成了居家生活中超越生活必需品之外的“刚需”了。

  美国动画短片集《爱,死亡和机器人》将冰箱作为文明的载体,空间里藏着真实的微观世界,演绎着过去到未来一切文明,情节丰富,脑洞大开。但有些人觉得很疑惑,为什么这个文明会生活在冰箱中,冰箱能有多大?

  如果说空调的出现将人类的活动半径扩展到了地球的每一寸空间,那冰箱的存在也许就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因为冰箱能有效储藏和保鲜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更是一种未来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

  随着疫情的反复和不确定性加剧,从“抢菜”到“囤货”,从田野到城市住宅,食物的储存需求飙升,连带拉动了冰箱、冰柜的销售。在过去半个月里,冰箱、冰柜成为了社交媒体的焦点,“冰箱”关键词在4月10日达到1.16亿,较3月份的峰值接近翻倍。在销售端,据中怡康(GfK)数据显示,2022年第15周全国线下冰柜品类销量同比增长19.9%,销售额同比增长29%,其中上海地区的销量同比更是增长150%以上。与此同时,冰箱品类线日京东排行榜)

  这反映了消费者观念和行为模式在特定时期下发生了突发性“拐弯”,引发了短时间内的挤兑式消费现象。小编采访了周边同事和朋友,白领小李由于刚刚结束了14天的小区封控隔离,意识到与合租室友共用小冰箱的不便,商量之后决定尽快合资购买一台容量适合3-4人用的冰箱;远在上海工作的孙女士在上海疫情还未起势时就未雨绸缪下单了冰柜,“要早做准备,我定期要去山姆采购食材,尤其是冷冻食品,有冰柜和冰箱的组合就放心多了”。

  时势造需求。一台冰箱,多种生活方式,一场疫情把用户的需求照的明明白白,甚至改变了商业底层逻辑——“回归”:即回归用户的原始需求、回归市场的基本要求、回归价格的初始定位。消费者对未来趋于保守,对产品和服务的精细化要求逐渐提升,价格敏感、消费降级等多种复杂心理占据用户心智,也给企业抛下了一个难题:如何在混沌里抓住机会。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住了一只囤粮‘小松鼠’”,从普罗大众到国家粮食部门都在“广积粮”以应对各种未知的风险。换言之,大家囤的不是粮食,而是安全感。

  这一特性也决定了未来家庭食品消费趋势将从精挑细选转变为集中批量采购,这也要求未来冰箱产品要继续向可满足囤货需求的功能方向发展。一是大容量,从市场上看,大容量成为当前用户选购冰箱时的关键考量。据海尔冰箱第12周数据显示,多门501-550升、多门451-500升、多门551-600升、多门601-650升占比分别为16.7%、12.7%、10.6%、7.4%,大容积冰箱销量明显上升;二是保鲜,长久以来“保鲜”一直被各大品牌视作为技术和营销的核心卖点,与能耗、温控、内部光照都有直接的联系;三是智能化,监测食品保质期限并及时反馈用户终端,实现囤货时也能“不浪费”。

  国泰君安家电团队认为,居民囤货需求有望推动冰箱柜保有量提升,突破当前每户1台的天花板,未来食材的储存需求将需要多台冰箱或1冰箱 N冰柜来实现。

  但是对冰箱行业而言,这三个由“囤货”衍生出的功能领域正在经历不同维度的内卷,与其说是同质化竞争阻碍了创新的动力生成,不如说是多数家电企业“只会两边看,不会向前看”,低估了家电研发领域存在的更多可能性。

  深圳普通上班族Echo平时喜欢在小红书发发生活状态,怎么也没想到,疫情期间会一下子火了。在疫情宅家期间,她用阳台上种植的瓜果蔬菜为餐桌提供了补给,不少粉丝直呼羡慕,“这简直是我的梦中情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