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家电产品  洗衣机

经济地理丨双星共振 加速奔向“一体化”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1-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观新势

仿若双子星,隔空正闪耀。随着各地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成都与重庆、沈阳与大连、济南与青岛、南京与苏州、杭州与宁波、福州与厦门等“双子星”城市,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有了各自更为精准的发展定位与路径规划。面对新的历史使命与机遇,“双子星”城市如何重塑竞合新优势,在进阶之路上大步向前?

王彩娜

困扰“双子星”城市多年的瑜亮之争,如今终于有了新的破题思路。

随着各地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成都和重庆、沈阳和大连、济南和青岛、南京和苏州、杭州和宁波、福州和厦门、广州和深圳等“双子星”城市,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有了各自更为精准的发展定位与路径规划。

你追我赶,重塑竞合,正在成为“双子星”城市争先进位提升区域发展能级的日常之景。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追赶正酣

何为“双子星”城市?

由于特定的历史和地理原因,在同一省域或是同一区域范围内,实力接近、互有竞争但也存在优势互补的两个城市,被称之为“双子星”。

比如,成都和重庆、沈阳和大连、济南和青岛、南京和苏州、杭州和宁波、福州和厦门、广州和深圳等。

一时瑜亮,难分伯仲,像青岛的经济总量、高新产业实力、国际知名度、城市发展能级都遥遥领先于济南,杭州和宁波皆是万亿GDP城市,沈阳和大连都想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增长、城市建设、要素吸引等多方面形成竞争,互补略显不足。

值得庆幸的是,而今终于有了各自清晰的城市发展定位。

为了各地区步调一致追逐现代化梦想,广东省发布的《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广州、深圳立足全局谋划城市功能布局和现代产业发展,完善发展联动机制,全面深化战略协同、战略合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放大辐射带动和示范效应。

进入“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浙江省提出,“十四五”时期,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大力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杭州将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宁波则是推进杭甬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山东省明确,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打造“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岛打造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持续放大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效应,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创投风投中心。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双子星”城市中省会城市发展势头更强劲。比如,2020年,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20.02亿元,同比增长5.1%,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十三五”期间,福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5777亿元提高到破万亿元,五年跨越5个千亿元台阶。

“未来,‘双子星’城市中的省会城市,由于在人才、资本、总部经济等要素资源的集聚效应下,再加之当地最好的科教文卫资源集聚,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质量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丁长发说。

更待高原

高峰初现,更待高原。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双子星”城市近来的频频牵手拥抱,释放出了强烈的“一体化”发展信号。“‘双子星’城市的存在,意味着该区域经济实力突出,辐射带动和示范效应也不同寻常。就区域协调发展来说,一城独大并不是最好的结构,双中心或是多中心虽然会有竞争,但是在提升区域发展能级上也更有可为。”

董彦岭直言,“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未来,也要注重中心城市尤其是‘双子星’城市之间的联动,强化两者之间要素资源的流动。这样强强联合双向辐射,城市发展能级必将随之提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助理教授王鹏告诉记者,在构建区域一体化格局中,“双子星”城市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外溢、人才承载等方面。正是因为有多元化的“双子星”发展路径,才能在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减少出现单一的虹吸效应,至少资金、产业、人才等要素资源在两者之间还有个可选择的余地。

“‘双子星’城市基本都是该区域内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也是该区域内行政等级最高的城市,一开始这些城市是虹吸效应,发展到一定程度呈现为扩散溢出效应,如深圳和广州、南京和苏州等。”丁长发认为,“双子星”城市在集聚该区域范围外的要素,如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等优质资源方面作用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为有力地带动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而增强该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广州、深圳就可以吸纳国内外的优质人才、技术、资金和产业等集聚,促进两城发展的同时,也会外溢到周边地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双子星”城市已有所谋划。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辽宁省提出,突出沈阳、大连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牵动作用,加强沈阳、大连协调联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以沈阳、大连“双核”为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

丁长发坦言,当前,“双子星”城市也都面临着经济新常态、中美贸易摩擦、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困难等多重挑战。从全国看,长江以北的“双子星”城市,如沈阳和大连,未来如果不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会被更多的南方城市赶超。“未来,‘双子星’城市的区域发展分化有可能更为严重,江苏省和广东省有望甚至有望出现‘三子星’城市。”

竞合势起

开局“十四五”,“双子星”城市的目光应更为长远,瞄向空间更为广阔的区域竞争。如何把握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真正实现“1+1>2”,重塑区域竞争新优势?

董彦岭建议,谋划更高层级的协调机构与合作机制,对“双子星”城市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与此同时,鼓励“双子星”城市加快打破行政壁垒,进行更多的能量互换。此外,要注意立足于自身特色以及基础优势,争取在特定产业、服务上形成鲜明特色。

丁长发认为,未来,“双子星”城市是一种竞合关系,都在努力争取区域内外的优质要素资源,如资本、产业、人才等,因此,要在该省域或是该区域范围内实现软件环境与硬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比如软件环境涉及户籍制度背后的一系列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要逐步实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尤其是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一体化和一元化,促进要素在该省域或是该区域范围内充分流动。

在明确“双子星”城市发展定位的前提下,王鹏认为,两个城市应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形成同质化的竞争。比如,杭州的数字经济领跑全国,宁波的港口经济也是高歌猛进,由于支柱产业、区域优势明显不同,两城互补协作的空间尤为广阔。

在此基础上,王鹏表示,“双子星”城市也要努力争取形成良性互动的内部循环。当前,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由于产业互补性较强,可以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形成良性互动的内部小循环。但是在北方地区,从已有的产业条件来看,济南和青岛、沈阳和大连等“双子星”城市之间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内部小循环,亟须参与到双循环中才能实现当地的产业和经济协同发展。

“风物长宜放眼量。”重新演绎的“双城记”,更值得观察与期待。

探路者

成渝,合力进击“第四极”

图片来源:新华社

王彩娜

唱响“双城记”,又见成渝大手笔。

2021年伊始,四川省和重庆市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明确在2021年底前,推动实施以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为重点的便捷生活行动,同步建立便捷生活事项清单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机制。

1月8日,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名单出炉,由成渝两地符合创建条件的产业园区,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等条件,按照功能共建型、产业共建型、产业配套型、资源开发型、飞地经济型等方式共创产业合作共建园区,协同打造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

更多利好消息接踵而至。1月21日,重庆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市长唐良智在作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21年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为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接下来,重庆市将加快重大事项落地,提速建设31个重大项目,加快合作平台落地,大力推动川渝高竹新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平台建设。加强政策协同对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研究出台产业、人才等领域配套政策,落实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

犹如疾驰的中欧班列(成渝)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正在驶入快车道,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回眸而去,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正式提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随后,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渝为龙头,疏通行政壁垒、签订框架协议、构建一体化交通、协同公共服务、共办专项活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每一步的发展、变化和趋势,皆处于聚焦之中。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唐良智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成渝地区“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川渝两地形成四级工作机制、成渝定期联系机制和毗邻地区合作机制,累计签订合作协议236个,开工重大合作项目27个、完成投资354亿元。

在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的过程中,四川省和重庆市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数据显示,2020年,四川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4.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8%;重庆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迈过2.5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3.9%。四川省和重庆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7.2%,较2019年占全国的7.08%而言又有所增长,印证了成渝携手的发展实力与未来潜力。

合力进击的精彩表现不断涌现:成渝中线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成达万、渝万高铁开工,成渝城际完成提质改造、实现1小时直达,铜梁至安岳、梁平至开江、江津至泸州北线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中欧班列(成渝)号实现首发;成立重点产业工作专班,川渝汽车、电子产业全域配套率超过80%,开发一程多站跨省旅游线路70余条;设立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15个;9个合作功能平台启动建设,95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跨省户籍实现“一站式”迁移,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主城实现公交“一卡通”……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带来的是,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

今后五年,是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重庆将重点从合力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协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强化生态共建和环境共保、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完善战略合作机制等方面,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将以深化川渝合作为引领、以做强成都极核为带动、以扩大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促进全域发展为取向,不断增强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展望2035,重庆提出,成渝地区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成渝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数读2020中国经济年报③丨新动能逆势增长 中国经济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

数读2020中国经济年报②丨“六稳”“六保”夯实2020经济企稳基础

五方面着力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党组会议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开局新部署①丨2021:村镇银行开启改革重组大幕

2021:迎来政策红利大年 人工智能开启行业发展新图景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
  • 标签:南京金华科软件有限公司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