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当时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1958年3月18日,由天津无线英寸电视机正式出厂。而对于这批电视机,该厂给它们起了一个华丽的名字:华夏第一屏!当然,这只是宏观上的名字,随后的批量生产,该品牌电视机又有了一个通俗的名字——北京牌电视机!
同年,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正式成立,新中国第一次有观众收看到了来自电视台转播的信号。只不过电视台开播的当天,全国各地能收看到电视节目的只有约50台电视机,而这些电视机前的观众人数不过数百人而已。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电视台的电视转播信号不好,而是当时的新中国国内,也只有这么多的电视机。
但在这里恐怕要有一个争议,1958年,这数百名观众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收看到电视的人,那这能否等同为,他们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看到电视的人吗?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第一个看到电视机的中国人究竟是谁?以及他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电视?但依照笔者的个人估计,中国人收看电视节目,也许要比1958年早上二十几年。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在1936年的德国柏林奥运会上。
1936年,纳粹德国举办了德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奥运会,而在这一届奥运会中,考虑到柏林体育场的观众席位实在有限,还不足以让广大德国观众收看到体育现场的情况。鉴于此情况,德国在这一届的奥运会中,首次展现出了一种极其奢侈的产品——可以在公共场所进行放映的电视机!
在奥运会期间,德国方面在体育场内安置多台大型摄像机,由于当时的无线电传输技术还不成熟,因此,摄像机实时录下的画面又立刻通过体育场内的电缆传递到了柏林市的电视信号塔台。在电视信号塔台进行信号整合后,又通过另一套电缆设备,传递到了柏林市内多个公共场所和大型商场内安装的电视机上。而那些无法进入体育馆内的公共场所的流动人员,就可以在这里收看到来自体育场内的体育转播。
而按照历史的记载,在整个柏林奥运会期间,柏林电视台每天可以进行8小时的体育比赛直播,每天在体育场外可以有超过16万以上的观众,能收看到比赛的实况录像。
而在1936年,国民政府派出了一支69人的奥运代表队,参加了这一年的柏林奥运会。而与此同时,根据各方资料的记载,这一时期德国的华侨人数大概在800到1100人左右。相信在柏林奥运会期间,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应该赶上了这样的时髦,即便没有进入体育馆现场,也在柏林市的公共场所看到了前所未见的电视机。
而在同一时期,电视机也开始向欧美国家的民间普及。例如,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的民间电视机数量大概在两万台左右。而到了十几年之后的50年代初期,美国国内的电视机数量甚至突破了1000万台。谈不上每家每户都配备电视机,但至少几户人家之间,就能分配到一台电视机。
即便是当时作为我们榜样的苏联老大哥,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其国内的电视机总数量也在100万台以上。甚至在华夏第一屏没有问世之前,部分来访的苏联和欧洲,就曾经赠送过一定数量的电视机。例如,1957年,彭德怀在会见苏联代表团时,就收到过一台可以收看电视和收听电台的多用途电视机。而两年之后,彭总出访欧洲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电视机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普及率是相当之高。前苏联也在向1000万台电视机发起冲击,而东欧的其他国家,平均每3到4户人家当中也至少有一台电视机。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大部分的国人对电视机极为陌生,但不代表我们对电视机这种产品一无所知。也正因为要对这样的落后进行追击,才促成了1958年华夏第一屏的问世。当然,这一年我们虽然完成了所谓的国产电视机之梦,但实际上,当时的华夏第一屏完全依靠的是国外的零部件,换言之,这并不是自主研发产品,而是一个技术并不算太复杂的组装件。
但不管怎么说,国产电视机和电视台的出现,也让有关电视的概念开始普及到了广大群众的脑海当中。从50年代末期到上世纪80年代,设法拥有一台电视机,成为了很多家庭代表富裕和地位的象征!
1、购买国产电视机,放到现如今,这种形式极为简单,但在50到70年代,这种形式却格外困难。而具体原因在不久前的热门电影《你好,李焕英》当中显现得淋漓尽致:一是数量太少买不到,二是价格惊人买不起!
1978年,新中国才正式从日本引进专业的电视生产线,但即便如此,引进生产线的天津电视机厂的最初年产量也不过20万台。而在此之前,一些尝试自行生产电视机的国内自主品牌,其年产量甚至只有几万台或几千台。而出厂的电视机通常也只是14英寸左右的黑白电视机。因此,在购买电视机的环节上,有钱只是必要因素之一,购买者必须还要拿到购买电视机的凭证,也就是电影当中提到的电视票。
即便如此,这些电视机的价格也贵得惊人,至少也要在400元人民币以上。对于当时一个月只能赚三四十块钱的工薪阶层来说,至少要一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那一时期,电视的购买者通常都是企事业单位,即以单位的形式购买,然后在单位的公共场所进行播放,把它当成企业员工的一种公共娱乐。例如80年代陈佩斯主演的电影《父与子》当中,有企业员工夜间不下班,而留在单位里集体看电视的情节。
2、通过特殊渠道从海外购买,或者接受国外的馈赠。而这种方式仅限于特殊群体,例如前面说到的彭老总,在1957年就收到了一台来自苏联赠送的电视机礼物。而在70年代初期,林总威望正高之时,他的家中和多个亲属的家中,都配备着国外品牌的29寸电。要知道,在那个连14英寸黑白彩电都不好买的年代,家里能装备29寸的电,那是何等的气派!
3、自行收集零部件进行组装,这在上世纪70年代也是一些电视机拥有者所采用的实现电视机拥有之梦的方式。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技术,更需要一些渠道来购买或收集电视机的关键部件。
例如,1977年的反特电影《猎字99号》当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知识分子想拥有一台电视机,但又没钱购买。在得知附近单位里的一个库管员掌管着一个仓库,而仓库中有组装电视机的关键零部件——显像管。他就通过各种渠道与这个库管员交朋友,目的就是想在未来索要或购买一个显像管。毕竟自行购买要比从商场中购买的价格要便宜得多。
总而言之,那个年代能拥有一台电视机,那可是一件相当气派的事!即便到了90年代,这样的吸引力也仍然不减!
记得外公在80年代初期以800元的价格买过一台18英寸电视机,品牌记不清了,但电视的质量是线世纪初期也仍然没有太大的故障。后来家里更换了29寸电,这台电视机送给亲属了。
而笔者的父母是在1989年购买了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那是21英寸的夏新彩电。而电视机的价格笔者的父母至今记得清清楚楚——3000块钱!要知道当时笔者的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150多块钱。为了买这台彩电,笔者的父母跟公司请了好几次假,走遍了城市里每一个卖电视机的商场,在经过了几个月的挑选之后,才选择了这台电视机。由于频繁的请假,弄得父母的领导相当无语,但领导对此也深表理解。
毕竟当时家里就这么点钱,又想买一台电视机好好的气派一下,不仔细地走一圈,那怎么行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电视机发展史我国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
-
《中国家电健康趋势(2022年)》发布
7月28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社主办,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支持,《电器》杂志社承办的“2022中国家电健康趋势高峰论坛”…
-
城镇化成为发展趋势 传统家电企业要转型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由农业(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第四产业…
- 2022年母婴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预计可达350亿元成为行业新蓝海
- 2022年清洁电器软管行业市场需求前景预测及发展战略规模分析
- 2022-2028年中国厨房电器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哔哩哔哩家电品牌广告投放形式和B站商业起飞竞价模式介绍
- 2022-2028年中国8K超高清电视行业发展态势与市场年度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