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家电资讯  行业

家用电器行业研究:制造之路出海三部曲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家用电器行业研究:制造之路出海三部曲

  若从相对传统的框架出发,仍沿用地产销售、保有量等指标,去看待过去3年的家电发展,很多投资机会将被错过。毕竟2017年之后,地产周期已渐平复,以往-20%~+60%的新房销售波动,带来的后周期投资逻辑,大概率已成过往;至于保有量,其作为中长期空间指标依旧有效,但肯定不能说,目前乃至三年后的保有量,会比三年前有更多的看点。所以,透过地产销售和保有量等进行推演,2017年之后,板块的投资逻辑就已经不够充分;但事实却是,不仅传统龙头股价在此期间屡创新高,出现阶段性的翻倍行情,新兴家电公司更是快速涌现,千亿级市值巨头频出,看起来板块内的投资机会并不缺乏。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大概率是需求分析的指引性在减弱,俱荣俱损的板块效应正急剧减少,分化渐成常态。本质上,立足地产和保有量,是在关注需求;需求在短期就是景气,在长期则为空间;地产对应到短期,是景气的锚;保有量则对应到长期,是空间的锚;在地产1需求权重大,且其自身波动也大的情况下,这样思考有较强投资指导意义。但时过境迁,传统赛道的景气锚在逐渐消失,地产之外,很难再找到一个对家电具有如此广大深远影响的指标;同时,新兴赛道的空间锚又飘忽不定,服务机器人、智能微投、集成灶等,这些在全球消费史上都算得上“新”的产品,保有量并没有可靠参考系。

  如果需求分析的指引性,或者说需求本身的可研究性在下降,那替代方案会是什么?答案自然是供给,过去十年,除了2013年及2016-2017年两轮投资机会,可通过需求分析,顺利导出外,其余的从供给角度理解起来会更容易:如2013-2018年的小天鹅,2013-2019年的苏泊尔,2019-2020年的九阳、美的、海尔、老板及新宝,2020年至今的科沃斯及石头。那几年里,很难说洗衣机和小家电行业好到,足以支撑10倍公司;同样地,站在2019年,也很难预判清洁电器产业,会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孕育出两个千亿级市值的企业,毕竟需求一直在的情况下,当年国内扫地机器人出货明显降速。

  供给侧看问题,多由内向外,通过对行业模式及公司自身变化的分析,去把握“二次曲线”的机会,关注供给创造需求、变革提效、转型升级、竞争力提升等逻辑,更加适合存量市场,而需求分析则相反。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即便什么调整都不做,2016-2017年空调产业内的公司也会取得不俗表现,这是需求的力量,属于“行业好,所以公司好”;但2017年之后,美的集团在空调业务上的强势,就很难归因于需求。另一个例子是清洁电器,看起来是需求井喷,但却找不到一个领先变量,从需求角度也很难回答,产业爆点为什么是现在,而不是5年或10年前?若将当前的产品放到5年或10年前,产业会不会提前放量?细究下来,供给进步或许是更本质的原因。

  那么,该如何进行供给分析?“空间×格局”框架中,“格局”其实就属于供给分析,且一直处在中心位置;只不过,成熟阶段的家电格局分析,多局限在回答“价格战”,有点浅尝辄止,需要更进一步。实际上,格局不止关乎盈利,行业维度固然有,空间“管”增长,格局“管”盈利;但公司层面,份额提升也会是不错的成长机会,且不一定引起行业价格回落;同时,价格也不是格局变化的唯一原因,战略、品牌、产品、渠道、模式等都有可能,比较典型的就是洗衣机行业里走出了小天鹅;此外,格局并不是任何时点都会更重要,有一定规模后再谈,才更有意义,比如市场很少去关注某个小家电产品的竞争格局,同理生命周期起点的产业,也可以先淡化格局,如清洁电器、智能微投等。

  供给侧看问题,本质上是在深化格局分析,从原来的横向竞争格局,拓展到纵向竞争格局,从全价值链角度去进行思考:

  核心部件的进步,会不会导致下游整机企业的分化——比较典型的是消费电子产业,如手机、彩电等;近一点的,如投影赛道的激光和LED之争……

  销售渠道的变化,会不会导致下游品牌的分化——比较典型的是电商渠道对空调,社交电商渠道对小家电的影响,工程渠道对厨电企业的影响……

  消费习惯的变化,会不会孕育出新的品牌厂商——配套消费、智能产品消费或许对平台型厂商更加友好……

  龙头的策略变化,会不会加速强化产业的趋势——如美的的渠道数字化,海尔的零售转型,海尔的品牌高端化和全球化,美的的OBM发力,跨境电商等……

  在数智化改变研产销,甚至是消费模式的今天,传统成熟品类的商业模式有了重构和升级空间,新兴品类的成长曲线也大概率不会简单复刻历史。当然,这些最终都会体现为横向的公司份额消涨,但投资机会的把握,需要对供应链(如机器人/微投)、制造(柔性)、渠道(空调/厨电)、营销(内容)、消费者(如小家电)等环节的变化,更加敏感。系统梳理产业各环节的变化后,我们认为板块内存在两大机会:一是中国家电的品牌出海,二是国内市场的数字化重构。考虑到篇幅限制,本系列报告主要聚焦中国家电出海,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中国家电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制造之路;2)中国家电出海的可能路径会有哪些——他山之石;3)出海将会带来什么成果——品牌之路。

  产业发展都会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比如,1978年是很多赛道共同的起点,家电自然也不例外;1977年,大家电中有产量记录的,还只有冰箱和电视,而且规模仅分别为2.46及28.46万台,录音机是那个年代仅有的规模过千万台的品类。若从产量角度来看,家电至今4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被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面20年,产业主要聚焦在供给能力构建上,技术引进消化及产能建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其实是包括价格、渠道、经营体制、产业政策等在内的市场机制完善;后20多年,产业扩张的源动力来自于需求,其中国内需求受益城镇化及居民购买力提升,国外则是广为人知的产业转移。

  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里,我国家电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机会并不多。一是供给能力仍受限,除了有一定基础的消费电子产品(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以及门槛较低,易于启动的电风扇、电熨斗外,冰洗等电器品类基本都属于从零起步,需要引进技术产线,进口配套零部件,投入上有要求;二是国内需求旺盛,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迅速,70年代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逐渐被80年代的“电视、冰箱、洗衣机”取代,城镇家电普及节奏加快,所以到1988年,我国大家电产品仍处于净进口状态;三是经营方面仍处在“改革”阶段,并未完全放开,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不够,用汇收汇的自由度都比较低,垄断经营、统负盈亏的情况犹在,加工贸易的态度并不坚决。

  第二个10年,宏观环境转向“开放”,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上升到战略高度,外贸企业经营自主权也得到大幅提升,加上1978-1988年间发展起来的产业基础和一批实力不俗的企业,中国家电正式迈入全球市场。不过,这一阶段“引进来”的特征仍较为明显;一方面,加工贸易占比高,到世纪末,中国家电出口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超过80%;另一方面,三资企业出口贡献大,在六成左右,欧美日韩家电龙头基本都集中在这一阶段进入中国,而且从这个数据也可以看出,初期海外龙头寻求制造红利的动机,或强过前瞻市场布局。此外,起步阶段中国香港承接了近八成中国家电出口,当然这一切也随着的加工能力提升,以及外贸体制优化,很快发生改变。到1998年,主要电动类和电热类小家电产品出口规模均超过千万台,白电、大厨电及微波炉也迈出了坚实一步。

  第三个10年,是中国家电制造真正“走出去”的十年;有了前20年的制造发展和体制优化,面对国际市场,中国家电基本已“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恰在此时,两股“东风”相继到来:其一,1997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重创了国际市场冉冉升起的供给力量——亚洲四小虎,给了中国家电制造快速提升份额的机会;其二,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家电参与世界市场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不过由于此前家电进口的关税较高,那时候业界对国内市场品牌竞争加剧的担忧,似乎超过了制造出海提速带来的兴奋。

  回过头去看,在天时、地利、人和多方助力下,第三个10年,成为中国家电出口规模扩容最明显的10年。尽管2005年之后,因为人民币汇率升值,退税比例下降,外部反倾销事件增多,出口有所降温;但在之前的8年时间里,多数品类的出口量增速都维持在10%~80%之间,表现抢眼。换个角度,情况亦然,若剔除2008-2012年的政策周期,中国家电内外销的成长阶段高度重合,但即便如此,外销出货占行业的比重,也在1999-2008年间实现了明显提升;内外销都很快,但外销更快。此外,企业层面的成长与结构跟行业接近,且由于价格竞争,国内盈利弱于国外,海外市场的重视度空前提升。

  相较于规模端的惊艳表现,这一阶段中国家电在贸易方式、参与主体以及外贸区域等方面进步虽也明显,但并未取得质变。一方面,加工贸易3依然占据主流,只是比例已经从十年前的略超八成,降到了七成左右。同时,三资企业的贡献也超过了六成,相比十年前还略有提升,不过国有企业出口份额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成为家电外贸市场上的重要力量。此外,加入WTO之后,转口贸易逐渐成为历史,因此中国香港也不再扮演中转站角色,回归为最终消费市场,其占出口的比例也从近40%降至5%左右。

  第四个10年,家电外销进入平稳阶段,增速其实并无太多亮点。行业层面,无论是截取2008到2018年,还是截取2010到2020年,主要品类的增长中枢,基本都回落到了中个位数附近。公司层面,若剔除收购,白电外销龙头美的,十年CAGR约为+11.6%,但考虑到公司2011年的外销增速超过了40%,后9年的复合增速其实只有+8.6%;小家电外销龙头新宝十年CAGR约为+9.6%,清洁电器外销龙头莱克九年CAGR约为+6.9%。降速的主因有两个,一方面需求端,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增速中枢有所回落;另一方面则是十年高增后,中国家电出口份额已接近30%,进入了稳健提升阶段。

  尽管增速并不抢眼,但贸易方式却有了质的飞跃。产业整体来看,如果说1998-2008年的家电贸易,内容更多是纯“加工制造”;那么,第四个10年的家电贸易,内容则逐渐转向了“供应链”。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产能转移,而是指,中国家电从单纯地提供制造,升级为提供包括研发设计、核心部件及加工制造等在内的供应链,一般贸易开始主导家电外销。1998-2008年,家电一般贸易的比例,从接近20%提升到了30%,而2018年末,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60%,部分电热品类甚至超过了80%。白电与黑电贸易方式的差异,很好地诠释了供应链的意义,随着压缩机等配套能力的持续提升,过去十年白电一般贸易比例基本翻倍,而出口额常年领先的彩电,进料加工依然维持在90%以上。

  企业层面,ODM主导了这一阶段的外销,OBM开始崭露头角。早在上一个10年(1998-2008年)末,龙头小家电公司的ODM业务就已开始占据主导;比如2006年新宝ODM收入占比就达到了58%,同期OEM为40%,之后持续下降,截止目前估计OEM占比仅约为15%,莱克、奥马等外贸型公司也基本类似。更值得关注的是,经历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后,全球家电需求回落,OBM也逐渐成为各家发力重点:一方面,海外品牌并购提速,如海尔对GEA、美的对东芝白电、海信对Gorenje及东芝黑电、JS环球对Sharkninja等的收购;另一方面,跨境电商兴起,石头、VESYNC、安克等发展迅速;此外,传统西式小家电也以自主品牌转战国内市场,如科沃斯、莱克及新宝。

  经历40多年发展后,到2020年我国家空、冰冷、洗衣机及LCD TV的产量分别为1.45、1.22、0.71及1.50亿台,发达经济体普及程度比较高的吸尘器产量达1.55亿台;核心部件的产量规模基本都在整机的1.5倍以上,两大压缩机超过2亿台,空调电机更是超过3亿台。从结构数据来看,我国家用空调、冰箱冷柜、洗衣机及LCD在全球产量的占比分别为82%、60%、42%及73%,全封闭活塞压缩机产能占全球71%,转子压缩机产能占比接近90%;剔除国内市场消费后,海外消费的空调和彩电约有60%-70%出自我国,如果不是因为欧美市场在贸易政策上的限制,冰洗份额会更高;制造门槛相对更低,且更易于运输的小家电自不必多言,部分品类如面包机甚至接近中国独供。

  当然,规模不是衡量一个产业强弱的唯一指标,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也颇受关注。家电产业具有相对优势的一点是,存在绝对壁垒的地方并不多,正如前文数据所示,中国家电在核心部件上的市占率甚至超过了整机,目前欧美地区的不少产能其实更接近于散件组装场所,而非产业集群。半导体是目前为数不多需要依赖国进口的部件,不过货值不大,且家电产品用到的主要是IPM和MCU,制造要求并不苛刻,龙头厂商自研的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国内专业的供应商也在加大相应产品的供给。

  仅就制造环节来看,我国家电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控制力上,基本都是全球领先,且是大幅领先。消费产业的进阶,很多时候都是由内而外的(当然韩国可能要算一个例外,案例部分重点展开);因此,本地市场禀赋就显得特别重要,规模庞大的本地市场提供了产业发展壮大的根基,更容易孕育龙头公司,这是中国家电产业最核心的优势。

  公司层面,Electrolux的例子比较典型,正如《他山之石:从海外巨头多元化看国内龙头发展趋势》中所言,其新世纪以来的经营略颓势,很大程度上跟瑞典本土市场所能提供的支持有限相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便全球化不算成功的Whirlpool和日系家电(仅看家电),由于本地市场尚有规模优势,经营状况也更好。

  行业层面,家电产业的转移本身也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事实上,将产业转移称之为市场转移,或许会更贴切,家电从美国/意大利,到日本,再到中国,成本是被广泛提到的因素,但若没有本地市场需求的支撑,仅作为制造中心,产业生命力非常将有限,中南美及东南亚区域即是最好的证明;反过来看,不用过多担心中国家电会被替代,毕竟很难再找到一个本地市场规模能明显超越中国的竞争者。

  产业在线年我国空调、冰箱、洗衣机及LCD TV国内的出货量占总出货量的比例分别为48%、29%、29%及23%,市场规模排第二的美国,冰洗出货量仅为我国的四分之一。终端数据来看,我国是唯一零售规模超千亿美元的消费电器市场,2019及2020年占全球市场的比重为28%及26%,排名第二的美国占比22%及23%,终端差距远小于产业在线大电的出货量差距,这或也从侧面说明我国大家电品类的升级空间,以及可选家电品类的普及空间依旧较大。

  当然,中国家电领先的不仅仅是规模,还有成长潜力,过去十年增速持续快于我国的规模家电市场主要是印度和越南。而当我们结合主要规模新兴市场及两大发达经济体代表,即便给予中国未来10年4%复合增速的中性预期,给予印度、越南等10%的乐观增长预期,到2029年中国家电市场规模依旧领先全球,约为印度的4.9倍,美国的1.5倍。综上所述,我国家电产业的本地市场优势非常突出,成长性较好,且已基本完成国产品牌对外资品牌的替代,长期产业活力有充分保障。

  进入第五个10年的家电外销,OBM将是最重要的看点,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唯一的看点;因为,无论基于供应链,还是制造份额,中国家电都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海外若想更进一步,OBM很难回避。出口方面,2020年,我国家用电器5对外出口约891亿美元,单品前5分别为电视、空调、冰箱、吸尘器和电风扇,合计规模417亿美元,占比47%;其中,彩电出口137亿美元,占比15%;空调出口113亿美元,占比13%。出口规模超过10亿美元的单品还有11个:洗衣机(36.5亿美元)、搅拌机(32.7亿美元)、微波炉(32.4亿美元)、冷柜(32.3亿美元)、咖啡机(19.4亿美元)、电空间加热器(18.4亿美元)、空气净化器(18.0亿美元)、理发器(12.6亿美元)、电烤箱(12.2亿美元)、面包机(11.5亿美元)、电动毛发推剪(11.0亿美元)。

  正如前文所言,家电(除电视)一般贸易比例已达70%,且ODM占主导;这意味着,从制造出发,沿着价值链向上游扩张的模式,已基本走到尽头,向下游品牌扩张是新的出路。由于传统家电产品本身技术迭代不快,价值链并不是严格的“U”型,而是“√”型,所以OBM对盈利能力影响会格外明显。纯家电代工毛利率多在10%-20%之间,早年低至个位数;ODM虽然对毛利率有带动,但总体不大,毕竟跟电子、半导体工业的上游比起来,家电供应链整合难度算不上高,有门槛的核心零部件也比较少,新宝ODM业务毛利率较OEM仅高1-3pct,莱克因电机配套毛利率高于一般ODM企业,但也多在20%-25%之间;而一体化的品牌公司毛利率多在30%以上,当然难度也会更大。

  过去十年,在价值链上游潜力逐步得到释放的同时,主要品类的出口份额也先后进入到了平稳发展阶段。就可得数据来看,2002-2008这7年时间里,主要家电产品的份额平均提升18.54pct,若考虑1999-2008的10年完整周期,份额平均提升幅度大概率超过20pct;而在2009-2018这个阶段,份额提升幅度骤降至4.86pct,其中后5年,即2014-2018年间,外贸份额甚至出现小幅下滑;更令人吃惊的是,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全球家电供应链进一步向国内转移,出口份额提升2.66pct,抵得上之前7年的成就。

  到2020年,我国小家电产品在全球贸易市场上的份额基本都超过了40%,其中,面包机更达到了惊人的86%,电风扇为78%,微波炉70%,电热类小家电65%,食品处理机61%,白电份额也逐步进入到30%-40%,外贸份额低于20%的大单品,仅剩下热水器和洗碗机。

  后续来看,小家电出口份额的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从上一个顶峰意大利、日本及德国的数据来看,大家电也基本进入到了稳健发展的区间,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家电的外销份额已基本触及当前贸易体系、汇率环境、商业模式三者所决定的市场边界。

  既然传统出口整体看起来没有太多值得期待的地方,那么公司层面是否会存在机会?从产业在线的数据来看,大家电外销的出货集中度一直低于内销,空调、冰箱、洗衣机、LCD电视外销CR3分别为65%、54%、35%及44%,各低于内销14、6、37及1pct,洗衣机和彩电头部企业的集中度并不高,看起来大家电企业层面的外销份额理论上还有提升空间,但与国内不同的是,出口余下份额的持有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长尾厂商。

  余下的大家电出口厂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资,主要是日韩系企业。比如松下万宝、杭州金鱼电器、南京乐金熊猫、苏州三星电子家电有限公司、金羚电器(Candy控制,Candy已被海尔收购)等;其中,苏州三星家电近几年的收入都超过110亿,结合其在中国零售市场上的份额,以及2016年之前的外贸数据来看,出口或仍占绝大部分;另外,韩系黑电产业全球竞争力仍较强,彩电出口中,外资占比远高于白电;小家电的情况与大家电也较为相似。近几年,随着民族品牌的快速崛起,外资虽然在国内终端市场上节节败退,但中国仍是其最主要的海外制造基地;也就是说,国内龙头企业出口份额进一步提升,意味着外资企业要主动将出口订单从自己的中国工厂中转移出去,都是中国供应链,中国制造的情况下,这样的转移很难实现。所以,看起来的出口份额空间,隐含的逻辑却是,日韩系家电企业收缩制造规模,本质上又回到了海外品牌竞争。

  如果说站在2015年,行业及公司的出口份额,理论上仍有期待。那么之后5年的产业发展,基本确认了一个事实,既无论是行业还是公司角度,制造红利都已经兑现得比较充分,要想更进一步,品牌出海已是必然选择。当然,这一阶段的产业发展同时也确认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品牌出海的可行性,中国家电不但是存量市场更好的竞争者,更是新兴品类更好的推广者,在国内家电龙头的推动下,GEA逼近北美第一,东芝白电也正迎来成立至今盈利最好的时候,几近“不惑”的Sharkninja也顺利开启了第二成长曲线;新兴品类方面,石头科技将扫地机器人产品成功推向了欧洲地区,科沃斯添可品牌的海外表现也可圈可点,智能微投龙头极米正在充当着当年“iRobot”的角色,九号公司正将极客的“Segway”改造成大众型智能短交通……必然性与可行性的一推一拉之下,品牌出海或将成为这十年产业最重要的看点之一。

  尽管海外家电市场整体增长并不快,但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后,中国家电凭借着强大的本地市场优势和供应链竞争力,正进入到品牌全球化阶段,这将带来全球家电市场的品牌份额重构,海尔等先行企业已经取得不菲成果。基于以下三方面:

  我们认为家电品牌出海将成为行业一大重要看点,中国家电产业有望在全球范围能重塑价值链,由代工方转化为垂直一体化厂商,产业的长期成长空间有望明显提升,得益于垂直一体化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
  • 标签:家用电器发展史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