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2民生示范工程”案例推选投票(第二批)
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将于2022年12月下旬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共同奋斗,创造高品质生活”。
今年以来,中国民生发展论坛组委会通过实地采访、调研以及公开征集、单位推荐和自荐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数百项民生工程实践案例,经组委会对案例进行分批初选,推荐一批民生工程入围“2022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
组委会将对候选案例进行网络投票和专家评议,最终确定“2022民生示范工程”案例,并在第十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发布。
今天向您展示并开启投票的是第二批初选入围的“ 2022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第21—35号),请为您支持的案例投上一票吧!
投票步骤:1.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民生周刊”(ID:msweekly)微信公号后进行投票。
(注意:严禁候选案例及推荐单位在网络投票环节实施刷票等不正当手段,一经发现即取消推选资格并给予公告;对冒用主办单位及组委会名义,滋扰候选案例及推荐单位的网络刷票等机构,组委会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党的以来,扬州各地坚持立足本地社区实情,围绕社区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探索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城乡社区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一批批优秀社区工作法脱颖而出,扎根基层,惠及群众。主要做法是: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机制创新,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迫切需求,建立健全运转顺畅的体制机制,增加和谐因素,增强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健全党建引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推动联合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社区大党委”,引领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事众议”“分层级议事”等议事制度。构建多元化参与机制,注重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壮大社工队伍,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团队发现居民需求,开发承接服务项目,参与社区公益服务的机制。完善多样化社区服务机制,率先发布《社区全科社工服务规范》从工作原则、人员素质、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要求、队伍管理、考核评价等角度阐述全科社工相关工作标准,在社区建立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的服务模式。
二是加强队伍支撑。完善政策体系,明确健全完善由职业准入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管理考核制度、保障激励制度等构成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制度体系;拓宽选人渠道,畅通晋升发展途径;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岗位等级薪酬体系。优化队伍结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逐步规范社区工作者招录标准。提高整体素质,坚持分层级、分类型、分人群开展教育培训,推进社区工作实务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机融合,推动社区工作者能力与基层治理需求相适应。
三是突出示范引领。以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项目为锚点,从居民需求出发,实施社区治理服务品牌项目。通过搭建“社区+专家+社会组织+社工”的项目实施综合体,充分整合各方专业优势,着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在基层的深度融合发展。以优秀社区和社区工作者为标杆,打造一批引领作用好、标杆效应强的示范社区和优秀社区工作者,从2010年至2021年,扬州市坚持12年开展“明星(示范)社区”“十佳社区”“十佳社区工作者”评估活动。以社区治理经验总结为推手,加大经验总结和宣传报道力度,先后编写了《扬州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案例集》《社区治理创新的“扬州实践”》《扬州市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集萃》等案例,作为社区工作者培训的基本教材。
△党的二十大代表广陵区文昌花园社区、主任郑翔,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征求居民和党员的建议,既让社区党员接受了教育,又确保居民正常诉求得到满足。
国网绵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深度研判要素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提出乡镇村社与电网等企业合作的“村网共建”服务模式,着力解决乡村要素保障职能在乡村治理缺位、公共服务资源分散、发展错位,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
公司按照“政府牵头、企业参与、村社实施、要素融合、共建共享”原则,创新“村网共建”服务模式。“村”代表乡镇政府、村社,“网”代表公共要素服务企业,聚合党委政府在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企业在技术、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属地产业链条,构建乡镇级要素保障服务体系。
政企联动、多网融合,推动电、水、气、银、信、邮等公共保障职能在乡村落地,切实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巩固基层治理能力,助力乡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更好服务新时代“三农”工作。
引入村级要素保障协同单元,健全运营模式、评价机制,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电力试点逐步辐射,形成政企合作、多网融合、共建共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群众需求、政府要求和企业追求有机融合,实现服务、反馈、管理三个“一体化运行”。
公司通过与县(区)、镇、村分级分类合作,构建“村网共建”总体合作框架,推动形成完备制度保障。融合要素、政权体系基层网格,引入村社“网协员”服务单元,最大程度释放不同服务角色工作效能,形成运转流畅、高效的服务链路。依托企业成熟的系统建设基础,为“村网共建”模式下的新型服务模式搭建信息化、智能化互动共享平台,以科技赋能数字乡村建设。通过电网试点带动,推动政府整合“水、电、气、邮、信、路、银”等公共要素资源,提高“村网共建”价值创造能力,带动人才“就地创业”,汇聚本地“第一资源”,精准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村网共建”开展以来,实现了利益相关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取得了良好的综合价值,获主流媒体广泛关注,纳入四川省乡村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实施推广。
走进广东茂名市高州市,不管是城区还是乡镇,城乡风景优美。站在高州市城区的笔架山生态森林公园最高处,放眼望去,可看到高楼林立的城市面貌和远近高低的群山。公园高台上,市民梁大伯正和街坊的市民打太极健身,动作舒缓、放松。每天,笔架山都迎来络绎不绝的市民和游客,成为当地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近年来,高州市投入资金近9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医疗重点建设项目,其中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石鼓镇中心卫生院医技楼已建成开业,高州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高州市人民医院长坡分院建设项目已完成大部分工程。另外,还完成了19间卫生院改薄工程和5间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推进438个行政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
高州市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注重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康复、养生保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服务于人民健康。目前,该市所有的基层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都建设了中医馆,购置了中医诊疗设备,设立有专门中药房,可为群众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去年6月16日,高州市互联网总医院分界中心卫生院远程中心揭牌。卫生院线上连通高州市人民医院,三甲医院的专家与卫生院医生“面对面”,联合为分界镇丰林村委会禾塘头村的76岁胡伯进行远程会诊。这是高州乡村振兴的健康探索。地处粤西山区的广东省高水平医院以远程医疗下乡进村惠万家,让群众足不出乡镇即可线上看名医。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高州市本级财政投入6亿多元,打造健康环境,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抓好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和污水治理,建设“四小园”5.8万个,目前,所有自然村基本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进一步美化了村庄环境。去年,高州高质量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工作,35.83万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健康水”。
同时,高州市将健康促进工作融入城市“创文”“创卫”。先后投入50多亿元,建设市政道路,打通“断头路”,修缮和整治旧城区街巷,改造升级农贸市场、公园广场,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城市“六乱”、废弃厂房和破旧住宅区等。2020年12月,该市以广东开展创建省卫生城市工作以来最高分803分通过暗访复核、成功创建省卫生城市。在2021年,高州市又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同步启动省卫生镇全域创建。如今,全市23个乡镇已全部通过省卫生镇暗访测评和技术评估。
此外,高州市将健康促进工作融入医疗体系建设和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完善社区、公园、居民小区体育健身设施,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优质场所;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先后举办“健康促进健步走”“万人徒步行”“长坡驿道行”等大型活动。目前,全市体育场地面积达35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4平方米。
高密市委宣传部根据中央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求,结合基层社区治理实际,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论语》中“德不孤、必有邻”“有德之人、相聚为伴”的思想理念,在高密市醴泉街道西关社区试点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品牌项目“德邻客厅”,并在全市城乡社区复制推广。项目建设以来,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诉求解决率,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
“德邻客厅”品牌项目,涵盖“好人工作室”“德邻管家”“百姓学堂”“雷锋益站”等多个功能版块,让社区居民遇事有了“提问”的地方,学习有了“进修”的地方,感情有了“抒发”的地方,让好人效应引领风尚,让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创新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向善向好。
“德邻客厅”采用“好人+志愿者”的“好人工作室”模式,旨在发挥“身边好人”示范表率作用,助力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高密市西关社区聘请“全国文明家庭”吴宗海尉迟衍玲夫妇、“潍坊好人”田立秀等69名社会贤达轮流做客“德邻客厅”,提供妇女儿童权益维护、问题诉求调处等近30项服务。
“德邻管家”整合机关、社区工作力量,实行“每日巡、经常访、随手做、实时报”步巡工作法,让居民心里话有人听、期盼事有人办、遇到困难有人帮,努力把问题矛盾解决在一线,把安全隐患消除于萌芽。高密市西关社区“德邻管家”先后巡查楼道充电、飞线个,化解智障居民养老救助、聋哑残疾人就业帮扶、物业纠纷等283件,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为讲好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密的生动实践故事,占领社区群众思想意识形态阵地,高密市委宣传部深度融合教育、医疗、文旅等多方资源力量,打造起覆盖城乡社区的“百姓学堂”,努力打通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米”。截止目前,全市共开展养生保健、法律普及、未成年人保护、非遗传承等“百姓学堂”授课600余场,惠及群众20多万人次。
“雷锋益站”在给社区群众提供帮助的同时,不断壮大发展志愿服务队伍。高密市康庄社区由“身边好人”带动组建的志愿服务队10多支。近千人的志愿服务队伍,引导带动辖区近万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达到了“一个好人带动培养一批好人、社区居民人人争做好人”的社会效应。
△“潍坊十大孝星”蔡洪信(左四)、“潍坊好人”田立秀(右二)、“高密好人”王秀梅(左二)在高密市醴泉街道西关社区“德邻客厅”接待前来提出诉求的居民,倾听居民建议,共同探讨诉求解决方案。
行唐县昊腾残疾人双创园是行唐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在中国残联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依托行唐县第二民政事业服务中心,通过“政府+企业+贫困户+残疾人”的模式,创建包含工疗区、就业培训区、互联网就业区、康复锻炼卫生服务功能区、职业康复生活区、励志教育功能展区、娱疗区、农疗区、乡村振兴项目对接区九大版块,集就业、培训、创业、康复、托养、励志、工疗、娱疗、农疗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残疾人家园。于2018年5月19日即第28个全国助残日当天正式投入使用,实现园内安置贫困残疾人、残疾人家属就业161人,辐射带动全县4247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为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双足内翻爬行了20年的励志女孩付学净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让她成功地进行了手术,在现代医疗技术的帮助下通过辅助器具成功站立起来,2021年在园区的介绍下她收获了一份爱情,让她不仅从身体上站立起来,同时也让她从精神上站立起来,让她对未来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还为48岁的城寨乡南庄村患有精神二级残疾的张素玲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常年靠药物维持、病重时需要全家人照顾的张素玲来到园区后学会了简单的缝纫技术,实现自食其力,找回了自信,不再是家庭的累赘和社会的包袱。
残疾人“双创园”荣获第六届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2019年5月16日园长贾茹在人民大会堂代表“双创园”接受习总和李克强总理等国家的亲切接见。
残疾人“双创园”的创建,探索出一条以创新创业推动贫困残疾人增收致富的新路、一条企业和社会公益事业融合发展的新路、一条残疾人职业康复的新路、一条实现残疾群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得益彰的新路、一条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助力全县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新路,为全国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行唐经验。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双创园”建设得更大更强,不断实现残疾人“生活满意、精神富裕”的需求。
△通过园区让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变等、靠、要为勤劳致富,激活了他们的内生动力,每个月表彰活动中拿到通过自己双手劳动获得收入的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近年来,婺城区践行习总“足球从娃娃抓起”指示精神,大力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该区着力实施“三三二”模式,即抓好考核、师资、场地三重保障,处好竞赛、学习、升学三对关系,树好课程、文化两类特色,让校园足球真正有基础、有前途、有氛围。作为省级校园足球试点区,该区现有省级及以上足球特色学校26所、特色幼儿园4所。校园球队名列全省前茅,江滨小学蝉联8届省冠军、21届市冠军;金华五中、金华九中先后获省级足球联赛不同组别冠军,且两支球队在2020年省中小学生校园足球最高赛事总决赛中,上演婺城德比,创造了同区“双雄争霸”的新纪录。
(一)把准方向,落实考核保障。建立婺城区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将足球发展纳入学校发展性评价考核,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校园足球。各校在评选优秀学生和表彰教师时,将足球方面的表现纳入考评范围,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的荣誉感。如婺城中学对参与、带队比赛的老师在绩效考核上给予倾斜;东市街小学在期末评选五好学生时优先考虑足球成绩好的学生。让学校有动力、也有压力发展校园足球,积极推动该区校园足球普及发展。
(二)引进人才,强化师资保障。教师、教练员短缺是制约校园足球普及推广提高的瓶颈。为此,该区不断完善校园足球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配备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社会人员专兼职校园足球教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如环城小学聘请有足球专业背景的学生家长加入教练团队;婺城小学与金华海纳足球俱乐部合作,由俱乐部选派优秀教练带队训练,教练中有来自国家女足的退役运动员候晓梅。目前,全区外聘专业足球教练达15余人,其中外籍教练1名。
(三)建改结合,改善场地保障。近4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经费2200多万元,紧抓基础工程建设,改善中小学塑胶跑道和足球场地,目前全区校园有足球场46块,笼式足球场2块,已实现全区中小学足球场100%覆盖,体育器材达标率100%,真正让足球有“用武之地”。如金华五中2020年投资100多万元新建足球场地,铺设人工草坪,让队员们训练不再受天气困扰。红湖路小学曾经因地处闹市区,受场地限制,一直没有正规足球场地,2020年夏天,学校通过重新规划改造建设了一片小足球场,11月底举办了首届教育节暨校园足球联赛。
(一)完善竞赛体系。建立区、校、班联动的竞赛体系,并安排低年龄段与高年龄段分组竞赛,让学生们都有球可踢,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展示机会,同时以赛促练,以联赛组别促进校园足球梯队建设,每年组织春秋两次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组织小学生夏季足球联赛。如2020年11月该区举办的第十届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全区初中和小学两个组别共有82支球队参赛。全区各校同步积极开展各自的校级、班级足球比赛,如婺城中学“和润杯”班级足球联赛、白龙桥小学“白龙杯”班级足球联赛、育才小学“阳光育才杯”班级足球联赛等等,开幕式上班班有球队、支支有队徽、队队有海报、个个有口号,竞赛氛围浓郁。
(二)深化教体融合。深化校园足球在教学、训练和竞赛方面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全力做到“教(学)会、勤练、常赛”,保障学生足球训练、竞赛的强度和频率。如白龙桥小学作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5支校队每天早晚训练,周周有足球课,每周还开设足球兴趣班,邀请校外专业足球教练给孩子们上课,打牢教学根基,强化教会学会。同时,不放松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教学要求,让足球训练和学业学习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彼此成就的关系。如红湖路小学改革课堂教学,要求深耕精讲,每堂课留足10分钟作业时间,以此节约课余时间,让孩子参与体育锻炼。
(三)打通成才通道。畅通足球体育特长生升学渠道,拓宽优秀足球球员发展路径,建立辖区小升初、初升高足球特色学校学生直升制度。使足球不仅只是兴趣爱好,也成为求学就业的加分项,解除学生和家长后顾之忧。在该区涌现出一大批足球好苗子,每年稳定向学军中学、绿城等重点中学、专业足球俱乐部输送人才约20多名。如,2020年金华九中2名队员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11名队员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6名队员入选省校园足球最佳阵容,1名队员入选国家校园足球初中男甲最佳阵容。该校2020年毕业的12名足球队员全部升入重点中学。
(一)结合足球开发校本课程。该区探索将足球纳入课后托管,开发足球训练课、兴趣课、托管课教学模式,编写足球校本课程,并结合足球元素设计音乐、美术等校本课程,大力推广校园足球运动。婺城中学编写的足球校本课程曾被评为金华市精品课程,并推荐到省级平台评比。
(二)融合足球建设校园文化。将足球文化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足球元素融入到教室及校园环境布置的方方面面,如开辟足球创作作品墙、足球文化展示专栏等,同时组织学生自主设计班级足球队的队徽、海报等,开发足球游戏,开展足球美术作品创作、足球家庭评比等丰富的足球文化活动,将足球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等精神品质。
△2021年,金华婺城区举办第九届“小白龙杯”班级足球联赛,700余位足球小将,200多支班级足球队伍闪亮登场,足球场被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点燃。“只有班级的才是普及的”,秉承这一理念,婺城校园足球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区各中小学,班班有球队,支支有队徽,队队有海报,个个有口号!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让每一场球赛都精彩。
畜牧业历来是尉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尉犁特有的罗布羊历史悠久,其肉质、香味、口感极佳,素有“天下羊肉尉犁香”的美誉。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列入《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5年7月,获准对“尉犁罗布羊肉”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近年来,尉犁县针对罗布羊特色畜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力实施“畜牧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天下羊肉尉犁香”背后的品牌价值,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国投畜牧公司+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饲草、品种、管理、防疫、销售、保险“六统一”养殖体系,实现了规模化、精细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带动各族农牧民发展养殖,壮大畜牧养殖规模,畜牧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尉犁县牲畜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为尉犁县古勒巴格乡人民政府,项目位于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
项目新建牲畜生态产业基地 1 座,面积共 13560 平方米。其中羊圈13 栋,每栋面积 800.00 平方米;新建青贮地坪 1400.00 平方米;新建饲料堆放场 1730.00 平方米;新建种羊研究室 30.00 平方米;及其他基础设施。本项目以养殖罗布羊为主,项目建成后罗布羊年存栏量可达7800只,年出栏量 5000只。
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需求,对尉犁县养殖业产业化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广示范作用,成为尉犁县养殖规模化产业化的重要示范点,对改变当地传统的产业结构及提高当地农牧民自身的素质有着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满足日益增长的区域市场需求。
项目的实施将辐射带动周边农牧民发展农区舍饲育肥,为周边农牧民在畜牧业生产、管理、技术支持、销售等方面提供科学、规范的服务,安置农户参与项目区工作,获得稳定收入,同时可以收购周边养殖户的产品,做大做强养殖产业,创出品牌,从而促进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农牧民致富。
一是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由区委社治委牵头率先将政法、环保、城市管理等网格重新整合成566个一般网格,并配套建立职责清单和工作手册,落实社区专职工作薪酬待遇、公开招聘、举办实操培训等。二是建立一支党群骨干队伍。开展“党员亮身份”行动,动员党员干部下沉到微网格,实现每个微网格有党员,发挥党员联系群众纽带作用,增进党员和群众之间的粘性。三是建立一支社会力量多元参与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号召力,吸纳辖区居民骨干担任微网格员,并引导、鼓励微网格员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参与社会治理,作为一支急时可用、战时可上的重要后备力量。
温江区搭建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接通镇(街道)城运中心,联系上智慧蓉城“王”字型架构的最后一横。推动“大联动·微治理””“众治温江”“智慧社区管理”等平台在数据上互联互通,形成符合温江本地实际的末端技术支持运用——“温馨通”。一是社区应用。社区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承接上级数据采集任务,集成应用上级回流数据,实现全面掌握社区住户信息。二是一般网格应用。一般网格员依托“温馨通”智慧系统,及时准确掌握辖区居民困难诉求,并按照“层级响应”原则,统一办理流程。构成“发现——跟踪——处置——办结”工作闭环。三是小区应用。“温馨通”智慧系统联通“雪亮工程”、老人智能监测仪等物联终端、居家隔离门磁和监控,小区借助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温馨通”智慧系统,实现小区内难以化解的问题或共性问题,进行研判、分析、处置。
大型商品住宅小区划分微网格和一般网格较多,统一事件处理容易产生差异性。加之,社区难以兼顾各个小区事务,温江立足于“微网实格”工作实际,创新“一长一会制”支撑“微网实格”。一是“定人”筑基础。在社区抽调1名党性修养高、业务本领强、群众基础好的社区“两委”下沉小区任“小区长”,负责统筹小区大小事务,凝聚小区多方力量有效参与小区治理。二是“立制”提效能。由“小区长”牵头建立小区治理委员会制度,覆盖小区党组织、物业、业委会、网格5类人员代表,推动小区自治。三是“明职”促运行。“小区长”负责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做好居民群众思想工作,监督指导小区网格长(员)履行工作职责,发动小区党员、居民骨干等人员积极参与小区治理。收集社情、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矛盾不出小区”。
一是主动承接上级数据。镇街和社区平台建立了“数据支撑”模块,可以申请包含国家、省、市涵盖33个业务部门、200多类的海量数据。目前,通过平台已对16个部门95类基层共性的高频业务数据做了批量返还,在数据调用层面达到了“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的效果。二是建立基层基础信息库。对街道社区各类基础数据进行全面细致摸排梳理,建立涵盖镇街和社区人口、地理、法人等基础信息库,实现了“底数清”“情况明”。
平台共搭建了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等4大专题功能模块,开发127个应用场景。疫情防控模块,做到了可实时查询和统计管辖区域核酸检测、新冠疫苗接种等16类数据,提高了防疫工作效率和精准度。民生保障模块,设立了社会救助、老年人关怀等8大类、23小类民生事项,提供了居民婚姻信息、生存状态核验等应用服务,帮助工作人员主动发现救助线索,实现精准帮扶。经济发展模块,为辖区内企业编制110余个企业标签,建立了包含62个企业分析维度、128个指标项的数字画像,便于工作人员监控企业发展状态,对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利用下沉到镇街和社区的高频数据,融合补贴发放等实际应用,在高龄补贴发放、居家养老服务、残疾人员关怀和计生奖扶发放等方面实现了人口精准比对、数据主动发现和结果自动公示。一是精准比对,完善基础数据。平台开发建设了姓名和身份证号自动比对工具,可对“敲门、扫楼”数据验真,保证了基础人口信息的准确性。二是主动发现,完善发放清单。利用平台残疾人证明、生存状态、婚姻核验等数据接口,定期定时自动比对,主动发现符合条件人员。三是自动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补贴发放清单经区级部门确认后,系统根据确认结果自动为各镇街生成公示文件。
一是建设电子围栏。平台上线电子围栏功能,将上级对社区的冗余报表自动拦截,凡上级安排工作不在职责范围内,一律不得准入。二是建设智能台账。开发镇街社区一体联动的智能台账功能,实现了报表自由定制、数据自动复用、结果实时统计,解放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双手。平台运用以来,基层表格缩减率34%,填报缩减率52%以上。三是建设数据工具。平台提供了数据脱敏、数据比对、数据融合等简单易用的数据治理功能,能够让基层工作人员快速上手、提高工作效能。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民健康是基石。
位于镇江市高新区蒋乔街道嶂山村,地处城乡结合部,村中留守老人居多,日常就医十分不便。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是镇江市区的三甲综合医院,医疗资源优势明显,为切实解决嶂山村群众看病难,从2021年起,医院多次组织专家赴嶂山村开展义诊服务。2022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与镇江高新区蒋乔街道嶂山村党委正式签订党建共建结对协议,在嶂山村挂牌成立党建共建联盟基地,共同打造“三甲助三农”党建创新服务品牌,着力打通村民医疗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医院针对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聚焦预防、治疗、照护各环节,全方位、全周期守护当地群众健康。定期组织送医送药义诊服务,开展健康体检筛查,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与培训等,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与三甲医院专家交流病情。医疗队还指导嶂山村卫生室提升医疗技术,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开通急诊服务绿色通道,共同构建新农村下的慢病管理模式等。
医院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将助农行动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相结合、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相结合,激励广大党员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将学习教育成果体现到为民服务新成效和队伍建设新面貌中去。
截止目前,“三甲助三农”行动已举办急救技能培训3场,培训村民近200人;开展义诊服务6场,涵盖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胸外科、骨科、皮肤科、急诊科、超声科等近20个临床专科,参加义诊的医护党员专家超百名,服务当地村民近千人次。依托“三甲助三农”行动,也让医院党员、职工亲眼见证乡村振兴的巨大变化,深刻领悟习总强调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深切感受守护百姓健康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江大附院“三甲助三农”行动被国家、省、市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获得较高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其中《江苏镇江:以党建为引领,医乡共建助力乡村振兴》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三甲助三农”,镇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镇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百姓“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医疗服务》分别在省级媒体“现代快报”“荔枝网”发表;《京江晚报》《今日镇江》等市级媒体也推出了系列报道。
△江大附院充分发挥三甲医院技术优势,针对村民需求,定期开展送医送药义诊,着力打通村民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乐滑之梦致力于打造以“户外移动冰场”为平台的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品牌传递健康生活方式,未来利用平台规模延伸变成可组合的产品模块,把每片冰场打造成冬季潮流秀场,形成未来健康生活方式矩阵。
目前乐滑之梦通过联合全国各地的城市核心地标商业空间,利用移动娱乐冰场业务属性为商业地产空间赋能,以“乐滑之梦 ”移动娱乐冰场品牌打造亲子、年轻人冬季生活方式新场景,迅速提升商业客流,提升商业活力。截止2022年,乐滑之梦在北京除了王府中環,还与中粮祥云小镇、环球城市大道、世贸天阶、悠唐购物中心、喜隆多广场,以及上海长风大悦城、静安大融城、黄浦绿地缤纷城、正大乐城、嘉定大融城、重庆光环购物中心、重庆金沙龙湖天街、苏州春风里等地方都合作了移动冰场。
2022年,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林草局、国铁集团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引导和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打造100个全国知名的户外运动赛事与节庆活动品牌。支持室内滑冰馆、室内滑雪场等开发户外运动室内培训和体验产品,而乐滑之梦的移动滑冰场便是户外健康生活方式坚定的参与者与实践者。未来,我们会以质量更优、动力更强、活力更足、发展更安全,成为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乐滑之梦·北京王府中環店,该商业中心定位为“时尚高端生活中心”,临近王府井。从2019年开始,每年冬季的滑冰场已经作为东城一景,被收录进了东城区区政府发布的文旅品牌“故宫以东”旗下的旅游产品资源中,曾吸引到数名专业运动员与明星前往打卡。
为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新时代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协同发展,威海市文登区科协面向社区居民、青少年和产业工人等科学普及重点人群,联合当地社区、企业和学校,利用当地工业产品,共同建设工具物理科技文化体验馆。
作为加强和改进科学普及工作的基础性民生工程和完善公共科普服务的提升工程,科技文化体验馆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协同、共建共享,以物理力学知识为科学普及内容,以认识工具、使用工具、创造工具为科学体验要素。理论部分采用物理知识与五金工具相互印证的方式,图文并茂介绍工具的设计原理和蕴含的学科知识。实践部分采用传统“五行学说”对工具应用行业进行分类,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科技文化思想,社区居民和青少年等人群可以实际操作,在劳动中认识现代工具、提升科学素质。
科技文化体验馆通过三个功能定位,实现科技资源科普化、物理教学实验化、教育装备实用化、工业产品应用多元化、科技文化教育耦合化。
一是惠及社区居民。体验馆把惠民、利民、改善民生作为主要方向,让社区居民认识工具、了解工具、体验工具、科学使用工具,引导他们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助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同时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现代工具,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二是惠及学校师生。体验馆力求知行合一、寓教于劳,在科普发展导向上强化战略使命,营造综合育人新生态。体验馆作为衔接课本与生活的综合育人平台,丰富了劳动教育内容,引领了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互补共融,满足了学生课后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作为课堂教学的实验室,名师言简意赅归纳知识点,工具充分佐证物理学原理,情景教学,事半功倍,降低了学习难度,减轻了学习负担,让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高了创新创造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
三是惠及科技企业。科技馆集中大量使用工业产品,进行体验式宣传推介,有利于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设施,有利于工业产品面向新群体、开辟新市场,有利于发挥科学普及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企业因此获得展示技术创新成果的新平台,增强了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从而在参与传统市场竞争的同时,以文化输出的方式,开拓科教装备新领域、新赛道。
中国人民大学小裤脚教授丛志强团队所研究的“艺术振兴乡村”模式,以村民内生动力培育为核心,鼓励多元力量参与,引导村用自身技能、乡土材料、闲置物品和低效空间,深挖乡村文化内涵,实现了村民全程深度地参与到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中。该模式得到了政府、老百姓和同行的高度认可,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0年入选浙江省乡村振兴十大模式,相继被列入全国十大对外传播优秀案例、全国“携手奔小康”行动案例,得到了浙江省委、省长郑栅洁(现安徽省委)、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以及宁波市委和市长的多次批示肯定,为中国乡村振兴拓展了新思路,树立了新标杆。现已在宁波宁海、鄞州、余姚、象山、江北、慈溪、奉化等多县区全面铺开,同时通过东西部协作帮扶推广到四川、贵州等地。
团队通过在实践中引导“等、靠、要”的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与村民同吃同住同设计同劳动,以融合设计的方式大大激发了村民的主动力、创造力、审美力、乡土文化自信力、服务力和创业力,以及公益心和奉献心,不仅村容村貌和宜居环境焕然一新,村民收入明显提升,乡风文明得到极大改善。
自2019年以来,培育了1800多位村民乡建艺术家、18位村民讲师,组建了30支村民艺工队,成立了1个艺术振兴乡村村民讲习堂。村民讲师已为宁海全县、党校学员、晴隆全县干部、宁波高校师生、其他村村民授课二十余次。“葛家军”赋能团队,两次赴贵州省贫困的定汪村,赋能定汪村民,协力乡村振兴。累计为村庄引进高校、企业、社会等直接服务人才428人。
团队重视乡村产业培育,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鼓励村民利用自身技能和闲置家庭空间进行自主创业,吸引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因地制宜创新产业运营模式。三年多时间里,所有在甬项目村累计吸引游客超过50万人次,原有经营户收入提高5倍多,新开店收入增加逾172万元,村集体收入提升5倍。
在贵州晴隆,针对留守儿童村内非学校型公共学习空间的缺乏,为全县56个贫困村的8600名留守儿童,策划、设计了1个未来书院和56套未来书架(每套未来书架包括1个书架、500本书、一个书桌),以“认领”的方式将其落地,56套未来书架已全部进村,并建立了当地志愿者组织,定期对各村图书进行流转。
△2022年7月,丛志强团队在宁海县葛家村开展“村宝创业季”行动,引导村民叶仙绒将家庭庭院空间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发展庭院经济。
“五社”联动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趋势。为使“五社”联动发挥更佳效果,应在基层党和政府领导下,建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桥梁的专业支撑力量、以社区志愿者为人员补充力量、以社会慈善资源作为资源补充的互联互动机制,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最终实现 “1+1+1+1+1>5”的合力之效。
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力、党建引领力及其对社区其他治理主体的引导与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之合力。崇州市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突出社区党组织在“五社联动”中的引领作用,统筹“五社”资源,提升联动效能。支持社会工作机构等社会组织成立党组织,把好发展方向,确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夯实社会组织这个基础,让社区治理“活”起来。以社工站为阵地,建设“市社工总站—街(镇)社工站、村(社区)社工室”社会工作服务网络,组织协调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民生兜底等专业支持服务、疫情防控等应急服务。
依托社工站(市),构建“社区+社工+社区志愿者”为联动主体的志愿团队构建模式,开展能力提升等教育培训,为社区志愿者赋能加力,选优配强志愿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基层治理的社会化、多元化。
“五社联动”机制要常态运行、充满活力,得益于社区慈善的公益支撑力。一是筹集慈善资金。崇州市精心组织“九九公益日”等活动,策划线上线下资金募集活动。二是设立社区慈善基金。支持各村(社区)成立社区慈善微基金,作为购买服务的资金池,滚动实施购买服务项目。三是打造慈善品牌。统筹利用慈善资金,用于辖区助频、助残、助学等救助事项。
崇州市五社联动机制运行以来,在兜底保障、精准战疫等工作上驱动齿显著成效。以怀远镇为例,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下沉125名镇干部组成17个驻村(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组,深入基层一线人,累计排查常住和流动人口9万余人次;开展突发重大困难救助捐赠60000余元、资助事实孤儿助学14000元,重度残疾人关爱慰问20000余元。
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重视噪声污染治理工作。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的公众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排在第二位。如何有效治理噪声污染,成为了各级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项目紧紧围绕“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噪声投诉明显下降”两大目标开展,通过试点建设建筑工地、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社会生活等四大噪声污染精细化防治应用场景噪声监测系统,完善香洲区噪声治理重点场景的噪声监测物联感知网络及应用,深入探索声光联动、声源识别、声源定位等新型物联感知在城市噪声污染防治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实时监测城市的声环境质量和噪声源污染水平,尤其是要客观掌握噪声敏感区域、噪声投诉热点区域的噪声污染情况,为治理城市噪声扰民、净化城市声环境提供及时、客观的数据支撑,通过先行先试积累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的“技防”应用方向与精细化管理经验,为后续全面铺开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与指导,为最终达到建设宁静珠海、提高民生幸福指数、创建优质宜居环境的目标提供示范样板。
项目先期在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湾仔街道开展城市噪声污染管控应用示范。项目从群众关切的噪声问题出发,按照新噪声法的要求对噪声污染进行分类分场景防控,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实现噪声超标事件实时监控和动态预警。
例如社会生活噪声种类多,源头多,监管取证难,易激发社会矛盾,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正向引导,增强噪声监测和超标扰民取证。针对城市广场舞噪声,选取投诉频繁点位,部署广场舞噪声监控系统,实现声光联动,超标告警;部署广场舞定向发声系统,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秩序。针对商业街噪声、酒吧、KTV等娱乐场所,选择典型场景部署噪声超标感知节点,连续监测噪声超标和录音取证。针对学校和医院等噪声敏感区域,部署噪声超标监测站,连续监测,守卫安宁。
△这个装置立起来后,餐厅的噪声收敛了不少,跳广场舞的市民也会自觉把音量调小,环境比以前好多了。
- 标签:行业五行分类表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
-
重磅!“2022民生示范工程”案例推选投票(第二批)
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将于2022年12月下旬在人民日报社举行…
-
汽车行业细分
近段时间,“元宇宙”概念越来越火,脸书直接将Facebook 改名为 Meta;英伟达发布会上出场了十几秒的“数字替身”;微软在Inspir...…
- 海尔智家全域出击“数字领航”助力青岛数字经济“走在前”
- 干货!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龙头企业分析——海尔智家:呈快速发展势态
- 【最全】2022年物流行业上市公司全方位对比(附业务布局汇总、业绩对比、业务规划
- 探索化学电池:缘起挑战与机遇
- 主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