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家电资讯  信息

重庆珍档 | 聂帅陈列馆的“镇馆之宝”,为何是一支小小的“玻璃管”?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4-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聂荣臻,重庆市江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如果你想要纪念这位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不朽功勋的元帅,不妨去到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就坐落在那里。

步入瞻仰大厅,一尊聂帅晚年形象的汉白玉座像正立前方,面容亲切,和蔼安详。“他”的身后,一幅气势恢宏的水墨画《山高水长》铺陈开来。

1

一封家书:

初立报国志

“所学为四万万同胞均有衣有食、能享安乐”

在“立志报国”展厅中央的一面墙上,凸刻着一封聂荣臻于1922年6月3日在比利时勤工俭学期间写给父母的亲笔家书。信里,聂荣臻阐述了他心中的“所学何为”——“绝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报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字里行间,满是忧国忧民、矢志革命、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抱负。

聂荣臻家书墙和青年聂荣臻塑像

时间倒回到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爆发后,聂荣臻为躲避江津反动军政当局迫害,于是抱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赴法勤工俭学。在那里,聂荣臻一边做工,一边求学,一边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他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等有志青年,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

1922年8月,也就是写完家书的两个月后,聂荣臻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春,经赵世炎、刘伯坚介绍,聂荣臻加入中国共产党。

油画《誓言》 作者:陈可之

在旁边的另一面墙上,挂着一幅油画。画中是四位西装革履、神情庄重的青年。他们的身后,是“巴黎公社社员墙”。

“1924年2月5日,是中国传统的甲子年的正月初一。聂荣臻同周恩来、李富春、邓小平四人相约,去瞻仰著名的“巴黎公社社员墙”。”聂荣臻的女儿聂力在她关于父亲的回忆录《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中写道:“他们神情肃穆地站在‘社员墙’前……聂荣臻举起右拳,深情地说:‘我为自己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而由衷高兴。我要一辈子信仰、坚持、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句一直深埋聂荣臻心底的誓言终于被喊出,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尽管千难万阻,但聂荣臻始终恪守着这句誓言。

这份初心,让聂荣臻在为党的事业工作的七十余年里带来了不竭动力。

2

一张照片:

展人民军队使命

对人民军队性质和任务的认识延续至今

陈列馆中,大量关于聂帅的照片串联起他的一生,但其中有一张照片十分特殊。

那是陈列馆中展出的唯一一张由聂帅亲自拍摄的照片。

聂荣臻拍摄的红军帮助农民夏收的照片

照片中展现的是1937年6月26日,聂帅同红一军团指战员一起在甘肃省正宁县宫河镇参加助民劳动的场景。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聂荣臻奉党的指示回国,任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并参与组建了我党领导的第一支人民军队。

广州起义失败后,聂荣臻辗转香港、天津、北平、上海等地,从事4年多的白区工作,多次历经生死考验。

1931年,由于顾顺章和向忠发叛变革命,上海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聂荣臻奉命撤离上海,后辗转来到中央苏区,先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任红一军团政委,开始了长期的野战军旅生活。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聂荣臻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以及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后,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聂荣臻率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5月,会理会议后,聂荣臻与刘伯承率红军先遣队巧度彝族区、抢占安顺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随后,聂荣臻等率领红一军团翻越夹金山,过松潘草地。9月,攻占天险腊子口。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中央红军长征结束以后,为了扩充红军队伍,扩大红军影响,聂荣臻又率部参与东征和西征作战,巩固了陕北根据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照片中正是红一军团指战员帮助农民夏收的场景。

聂荣臻在拍摄的照片背后写下的题词

这张照片背后,聂荣臻写道:“我们是人民的红军,准备一切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斗争;我们是工农的儿子,应随时随地给工农劳苦群众以实际的利益和帮助;帮助群众的夏秋(收),就是给群众最实际的帮助,使群众更深刻的来认识和了解我们。在帮助群众的劳动过程中,是更好的训练和锻炼了我们自己。”

一字一句,饱含着聂荣臻对与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以及人民军队的性质和任务的清晰认识,而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也被延续至今。

3

一床羽绒被:

建设“新中国雏形”

与国际友人的感人情谊

在馆中的一个玻璃展柜里,放着一床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军绿色被子,但是展签上却写着这是“二级文物”。

这被子有何特殊?

白求恩送给聂荣臻的羽绒被

这床羽绒被,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在牺牲前托人送给聂荣臻元帅的遗物。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得到过许多外国朋友的同情、支持和帮助,其中就有白求恩。

1938年,加拿大著名胸外科专家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晋察冀。

那个时候,晋察冀军区刚刚成立,而山西太原失守,整个华北沦陷,山河破碎,重敌环绕,政府瘫痪,民不聊生,兵匪四起,汉奸横行……面对重重困难,聂荣臻在五台山发出“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到底、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的铮铮誓言。

《家园》微缩场景

他模范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放手发动群众,成立民主政府,扩大人民武装,发行边币、创办报纸,发展经济文化……经过一年血与火的斗争,晋察冀边区发展到3省72个县,幅员10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多万。武装部队已达31个主力团近10万人,另有民兵数十万,成为华北敌后强大的抗战堡垒。晋察冀边区也被党中央誉为“抗日模范根据地”,被民主人士李公朴誉为“新中国的雏形”。今天的中国人民银行和《人民日报》,其前身之一就是晋察冀边区银行和《抗敌报》。

在如此艰难的岁月,聂荣臻聘请白求恩担任军区卫生顾问,给他每月100个大洋的津补贴,还特意为他请了一个面包师傅。可当白求恩得知聂荣臻作为司令员每月才5个大洋,他生气了。他找到聂荣臻:“聂司令,我不是客人,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你这样对我是不对的,你不要把我当成明代的瓷器来供奉,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来使用。”白求恩的真诚和胸怀让聂荣臻十分感动。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为一名伤员动手术时,手指被划破,引发败血症。紧接着他又带病坚持在雁宿崖和黄土岭围歼战的炮火中抢救伤员,直至虚脱倒下。人们紧急把他送往医院,但为时已晚。11月12日凌晨5点,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在唐县黄石口停止了呼吸。

接到白求恩逝世的噩耗,聂荣臻泪流满面,无声地哭了。曾经,他们就像兄弟一样,一同创办模范医院、一同设计出一种名叫“卢沟桥”的药驮子、一同热烈地憧憬打败日寇以后的情景。可转瞬之间,白求恩就这样走了……

两天后,白求恩的遗书送到聂荣臻手里。聂荣臻颤抖着双手,捧读遗言:“亲爱的聂司令:我今天觉得非常不好——也许就要和你们永别了。请转告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我在这里十分愉快。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贡献……每年要买二百五十磅奎宁和三百磅铁剂,专为治疗疟疾病和贫血病患者,千万别再往保定、平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里的价钱比沪、港贵两倍。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志……”

当这床羽绒被送到聂荣臻面前,聂荣臻的悲伤达到顶点,这床被子还留着白求恩的体温和气息。它不仅是聂荣臻与白求恩战斗友谊的见证,更是世界人民同仇敌忾反抗法西斯暴行的铁证!

4

一支“玻璃管”:

用最短的时间 铸国之重器

大概很多人猜不到,聂帅陈列馆的“镇馆之宝”,竟然是一支不到十公分长的“玻璃管”。但说起它的来历,却让人听了不由得头皮发麻、热泪盈眶。

原子弹备用触发管

这支“玻璃管”,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备用的触发管”。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罗布泊深处的荒原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火球翻滚着腾空而起,卷起了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爆炸成功!触发管,作为原子弹引爆装置的关键部件,当时一共有两枚,其中一枚随着第一颗原子弹化作了烟云,而这枚备用触发管则保留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共中央作出了建立和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于是,年近6旬的聂帅挂帅出征,带领科技大军踏上了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伟大征程。与此同时,钱学森等许多在海外工作学习的爱国科学家也纷纷回国投身新中国的科技事业。

起初,我国两弹研制的起步工作得到了苏联一定的支持。但好景不长,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我国又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两弹攻关是否继续的“上下马”之争,越演越烈,聂帅力主两弹坚持攻关,他坚定地说:“搞不出两弹,我死不瞑目!”

1961年8月20日,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聂荣臻起草一份“军令状”——《关于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并直接上报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报告指出,争取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炸响两弹,这份报告坚定了中央领导的信心和决心。从此,在聂帅领导下,我国开始了完全独立自主的“两弹”攻关。

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十分艰巨。数据是手摇计算机甚至是算盘打出来的,榆树叶成了宝贵的营养品,拉着肚子照样抬铁轨、扛枕木、挑着挑子跑……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苏联人说的15年的事情,中国,只用了3年就完成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炸响,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但这颗用塔爆的方式成功引爆的原子弹,却被一些西方媒体却嘲笑“有弹无枪”——即光有弹药,没有运载工具。

于是,1966年夏天,我国突破出了核导弹的关键技术。但要使核导弹能够真正成为具有强大作战威力的武器,就必须进行实弹试验。在中央专委最后一次关于核导弹试验的会议上,67岁高龄的聂帅主动向党中央毛主席请战去酒泉亲自主持这一次试验。

发射前一天,兰新铁路停运,西北航线关闭,数万居民紧急疏散。

1966年10月26日在导弹核武器发射架前留影 (左8为聂荣臻)

原子弹与弹道对接是整个试验中最危险的环节,一旦发生意外,整个酒泉基地都将不复存在。看着紧张的众人,聂帅不顾在场人员的劝说,不但不走,反而搬了把椅子坐下,对大家说:“你们都不怕,我还怕什么?你们什么时候对接通电完,我就什么时候离开。”聂帅强烈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在场所有参试人员。

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核导弹发射升空,经过9分14秒飞行,精确命中目标,在预定高度成功爆炸。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在中国国防科研和建军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这一年,我国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即今天的中国火箭军。

陈列馆的墙上,有一张我国与美国、苏联关于研制两弹一星一艇的时间对照表。从第一次核爆炸到制成导弹上用的小型化核弹头,美国用了13年,苏联用了6年,而中国,只用了短短2年!

5

一段遗言:

诉拳拳之心

聂帅精神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展览最后,展示了一段聂帅在逝世前留下的遗言。

“……我入党已七十年,从未脱离过党的岗位,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我虽然对党没做过多大的贡献,但党交给我的任务都是坚决完成的……”

聂帅质朴谦逊的话语,折射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毛泽东曾两次提到:“聂荣臻是个厚道人。”这是对聂荣臻极为中肯的评价。在聂荣臻七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充分展现出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他用一生的奉献和担当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他的崇高使命。

而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去永远敬仰、歌颂、学习。

正如展览开头那句题词所说的那样,“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文/杜典韵

图/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让人泪目的,竟是一支玻璃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
热网推荐更多>>